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恋爱,是婚姻的准备阶段;婚姻,是恋爱的必然归宿。哪一个未婚青年不向往幸福的爱情、追求理想的婚姻?在结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人人都想实现最佳婚恋,那么实践中有无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大量分析考察,我认为,婚恋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区问题。婚恋,是属于青年的。但对于青年的年龄区,中外迄今尚无一个确定的标准。根据这里考察的特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财经院校女大学生的爱情观、婚姻观、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及婚姻道德观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女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并呈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也不乏一些新潮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功利化和拜金主义的倾向。本研究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动态,积极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价值观是青年对爱情、婚姻的本质、美满婚姻的基础及有关道德问题所持的内在尺度。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而婚恋价值取向是研究婚恋价值观的出发点。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为:(1)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的总体取向已从单一价值、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变化;(2)性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历等因素显著影响当代中国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欧洲对同性婚恋的立法经过同性恋的法律文明、同性恋的罪行化、同性恋的非刑事化和同性伴侣、同性婚姻合法化几个阶段.这种立法轨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大多数人的反对而被剥夺;法的制定应该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中国未来对同性婚恋的立法思路可以设定为三个阶段,亦即制定<同性恋者权益保护法>、制定同性伴侣的行政法规、把同性婚姻写入婚姻法明确同性婚姻享有与异性婚姻完全相同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婚恋观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稳定。当前.各种新观念、新思潮层出不穷,年轻一代婚恋观正在发生着温和而又深刻的嬗变。本文将古代婚恋观与现代婚恋观进行对比,研究青年婚恋价值取向的变化,引导青年端正婚恋动机,接受系统的婚恋教育,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6.
张金桐 《河北学刊》2003,23(1):96-101
唐代妇女性爱生活丰富,且为唐人小说的一大主题。现实中的妇女性爱放荡、混乱,小说以偷情、私奔方式表现出来,没有抹去现实生活的痕迹。唐人小说的特点为,言情而不淫,纵情而不乱,极大地提高了现实生活水平,使文本的表现方式得以升华。这其中包含着小说家们丰富的心理因素。唐代文人多遭门阀婚姻之苦,既有感于世风开放,极力寻求性爱伙伴,又深受传统礼教熏染,要求性爱对方绝对纯真圣洁。于是,现实中妇女性爱放荡、混乱的状况,便被提高到了一个新视点。如此,既满足了文人的性爱生活,又相应解除了其失败婚姻之苦,也不丢面子。此乃纯属小说家营造的性爱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民工潮的逐年增加,青年农民工的婚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闪婚”作为一种在农民工群体中新兴的婚恋形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以豫西南M村的个案为例,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展现农村“闪婚”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结构转型下农民工流动的特殊性、流动的不稳定性、婚姻挤压以及各种传统观念的角度对“闪婚”的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最后指出,“闪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工的婚姻问题,降低婚恋成本,但同时也会导致婚姻的不稳定等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文联 《江汉论坛》2003,4(6):78-80
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婚姻观念变革的现实土壤,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把婚姻视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揭露和批判旧式婚姻实质及其习俗的基础上,大力张扬婚姻自由,对婚姻自由的本质与内涵、伦理价值与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建构,并形成了一种颇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五四婚姻变革思潮虽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对现代婚恋观念的形成和近代妇女解放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9.
门阀制度在魂晋南北朝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门阀士族婚姻习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着门阀制度的盛衰历史."士庶不婚"习俗使得门阀士族子女衰败,人才退化,后继乏人.这是门阀士族没落、门阀制度渐衰的一个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考察门阀士族从兴起、鼎盛到衰亡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南朝刘宋这个时局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古政治史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左右江南政局的门阀制度开始走向没落,由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本文从考察在门阀政治中扮演主角的门阀士族命运的演变入手,力图揭示这一时期门阀士族从政治中心到边缘的诸多问题,以此角度来审视魏晋南北朝史中门阀制度是如何由盛而衰的这个热门课题。一东晋末年,长期积累起来的种种矛盾尖锐激化,以刘裕为代表的在动乱中发展了实力的寒人集团乘机而起,最终代晋建宋。披阅史籍,我发现这一历史事变居然在即将被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目前广州大型体育场馆英文标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和提高广州大型体育场馆英文标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3.
臧知非 《文史哲》2006,(4):65-72
秦律赀甲、赀盾之制起码起源于春秋,所收为实物而非货币;体现了商鞅变法以后秦以军事立国的政治特点,与秦重农重牧的经济传统相一致,统一以后依然如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汉律对秦律因革并举,将秦律赀甲、赀盾全部改为罚金,同时扩大了赎刑的施用范围,体现了秦汉由尚武到尚“文”的政治转折,在促进了经济复苏、减轻刑罚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司法不公,弱化了法律惩罚和制止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界一般以"理性主义"来概括启蒙思想,并据此得出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结论。本文先分析启蒙思想在英国的代表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卢梭的"情感主义"、在德国的代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揭示这三大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正面态度;再分析伏尔泰等抨击教会的法国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态度;最后对比了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即美国国父们与法国革命领导人对基督宗教的态度之不同,及其对两国革命与后果的影响之不同。文章反驳了上述流行结论,指出基督宗教不但为人文主义提供了神圣的核准,而且提供了必须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乡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志英 《江汉论坛》2004,(3):126-128
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相互作用,使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本应缓解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但是,我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与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三元”人口结构不一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或使我国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只有为我国“三元”人口各自建立合适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解决农民生活普遍贫困的现状。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张春梅 《阴山学刊》2006,19(3):83-88
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当前,在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西部地区面临着许多瓶颈因素的制约,只有通过产业链整合,促进工业内部二元结构的转化;加快制度创新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升技术能力,促进二元产业层次的融合;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生态工业模式;推进信息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具体措施,才能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任士英 《河北学刊》2003,23(1):152-156
流外官在隋唐时期属于国家职官系列,是“官”身,但其中也包含着“吏”的成分。这一成分到赵宋时期逐渐加大,降至明清,则形成了所谓“未入流”的“吏员”阶层,他们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政治地位与作用具有共同性。这一阶层自隋唐以后到明清时期的嬗递与演变,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深刻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与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隋唐时期流外官及其相关制度时,既应该注意考察其与吏员之间在政治身份上的渊源,又不能不加区别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8.
曾耀农 《天府新论》2005,(4):127-131
新历史主义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新历史主义对西方、乃至中国影视文本的影响是普遍的。新历史主义特征的影视常常将古代生存的丰富性简化为一个个亦喜亦乐的情节化故事,将历史上多元的权力关系简化为一次次爱情的游戏,将无情的历史真实简化为善恶分明的道德寓言,企图调和空间距离与时间进程的分离,为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狂欢场景,从而满足他们实现社会认同或本能欲望的白日梦。20世纪9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对西方新历史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表现了一定的担忧。其实,尽管新历史主义影视编导采用了游戏历史和消费历史的策略,使时间与空间产生了错乱,但我们在评价此类影视文本时,仍然要有历史尺度:我们在欣赏此类影视时,应考察它们是否能将历史进行重现,并以历史主人翁的身份回顾历史和改造现实。  相似文献   

19.
GATT乌拉圭回合的谈判达成了新的"反倾销守则",全称为《关于执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六条的协定》(以下简称新守则)。它是在欧美国家多年的反倾销立法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东京回合"后达成的"反倾销守则"作了全面修改与补充,提高了透明度和法律上的预见性,加强了程序要求,强化了反倾销的纪律,从总体上来说顺应了美国与欧共体在反倾销措施的立场。除个别条款外,新守则基本上倾向进口国的利益,顺应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需求。它更多地代表了反倾销措施适用最多的美国与欧共体的利益。本文就WTO反倾销守则及欧美现行反倾销法…  相似文献   

20.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