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先秦文学实践多直接从自然界选取外界景物之"象",或者以"记事"形式来表达理性内涵,或者通过神话与传说甚至想象和幻想来构"象"。拟"象"言说具有视觉的具象性特征,促使叙事写景简明扼要,并逐渐从局部走向整体,求神不求形,强调读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激活文本。  相似文献   

3.
李琳  肖宝凤 《理论界》2010,(1):125-126
"十七年"电影中正面女性人物之身体的形色呈现成为权威政治的表述:其美丽面孔在镜语机制的作用下具备了政治移情功能,借用凝视快感创造了隐形的意识形态;其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朴素衣饰既为观众提供了视觉愉悦,更为现实女性提供了政治衣饰美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齐泽克的电影批评理论以"凝视"理论为核心内容,通过"凝视"理论展示主体的欲望机制。齐泽克认为,希区柯克电影的根本性主题在于欲望与毁灭,"凝视"理论通过在电影中用不同的角色来复制观众自己的欲望,使观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建立起真正的主体性,让每位观众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凝视"是一个非个人的,也非人类的超验存在。齐泽克游走穿梭于晦涩的理论建构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时,发现拉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思想转变与希区柯克在电影实践领域的转变具有高度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5.
古汉诗象意的语境化嬗变受制于历时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融合的统摄.解释古汉诗“啼”之象意的英译,以探讨诗词意象的阐释与建构的理据性,译者对象意情态特质的再现应体现主题与主题倾向结构链的映射机制及其“情之经、理之纬”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6.
现代旅游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以个性化、自主化、体验性和求知性为基本诉求的后现代主义旅游观。后现代主义旅游观和大众媒介相互作用,大众传媒为广大受众建构了先于游客亲身体验的“游客凝视”,然而由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媒介在建构过程中也出现了过度商业化和片面凝视的倾向,这一倾向既不符合后现代主义旅游观,也无助于建构符合人类全面发展的“游客凝视”。  相似文献   

7.
董睿 《东岳论丛》2012,(8):61-65
《周易》以象喻理,以卦、爻及其文辞建构了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思想体系,其意象思维及象征主义的特质,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藉由象征的手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巧妙、精练地融入传统建筑的营建之中,自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造型,至门窗砖瓦之纹样花饰、园中之山石草木,其象征意义无不深远,无不透射出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体现着古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对象征手法及其观念系统的研究是了解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脉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节庆文化的"事象之美",有的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的面临固化成遗产的命运,有的则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演化成新的"小传统".当下,我国的节庆"事象之美"重构路径包括:一是对于依然适应当代文明的传统节庆"事象之美",应当科学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于已经异化或者蜕变的节庆"事象之美",要分析并适度改造;三是对于全新的节庆"事象之美",要理性看待并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节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并参与建构中国新时期的节庆文化符号体系,最终形成节庆文化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虽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但在他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他人生平的篇章中,时时凸显出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分析张九龄诗作中出现的"感"、"兴"、"情"和"言"、"象"、"意"等词汇,就会发现其"感"、"兴"的内容包括自然和社会、人生与历史,主张表达情之"和";其"象"包括物"象"、喻象和无形之"象",同时,张九龄对"言"、"象"、"意"的关系有自已独到的认识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建筑的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化与形式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中的"反映论"和"中介论"等经典分析方法入手,构建一种以文化为中介的"多维与辩证的建筑意识形态批评"模式,是建筑批评的一种致思方向.当代中国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当展示的两个维度:一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穿越建筑形式的表层结构进入"比深度本身更深、比现实本身更真实"的社会文化层面,探求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动力;二是,建筑意识形态批评应该超越建筑形式被动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机械思维,努力挖掘建筑形式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城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大众认可度最高的,本身就含有品牌价值,要充分利用这种品牌效应;秦皇岛市正是长城资源的名城,占有地域优势,这为在秦皇岛市打造长城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立足秦皇岛市长城旅游资源,将"长城游"打造成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打造"长城名城"的崭新的旅游形象,在旅游产业的激烈竞争中突出特色,既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也能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将长城文化旅游与城市形象宣传结合起来,提出立足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形象;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线路等策略,以期推动秦皇岛市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形象的重新定位与宣传。  相似文献   

12.
制度设计的主观动机与现实运行的客观效果不能达成一致,进而出现功能偏差并导致种种不确定的意外后果即会形成制度风险。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经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及全球化的剧烈变迁,当三重境遇形成合力作用于尚未彻底定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会表现出三种难以与社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制度风险:流动性障碍风险、公平性缺失风险、财务不可持续性风险。因此,必须树立正确风险观,积极应对制度风险,倡导"积极福利"、"多元治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平衡理论”、“叙说理论”和“恢复正义理论”是其理论基石。该制度对于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建立刑事和解制度既有传统文化基础,又有现实的社会基础,还有刑事政策基础及司法实践基础。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不起诉制度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权思想和民主国家的产生在对王权的斗争过程中,对政府责任的扣问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建立。生存权是社会保障的第一要义,"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涌现,使得政府责任形象得到加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都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中国面对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不被信仰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主要缘于以道德手段为主的社会调控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赖感,"刑"与"法"概念的混淆降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亲切感等。从根本上认清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对于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赫斯和马克思是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有着相近思想兴趣的两个人,因为都有着对当时社会中人类苦难的特别关注与极度怜悯,而有了寻找苦难根源及寻求改变当时人类苦难之良方的志向,他们一生都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可以说"人道问题意识"是他们心头共同的用一生的行动探寻和思索的问题意识。如果再追问他们是如何探寻"人道问题"的,则发现他们一直在试图克服"受苦者的目光",即试图解决人的个体存在与类存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对于"阶层固化"现象尤为关注。因为"阶层固化"使一些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大学生拼不过权力,拼不过资本,拼不过"关系",容易使其产生消极、无奈、绝望的生命困惑。所以,呼吁科学合理的制度构建,期待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打造德才兼备的全新自我是"阶层固化"现象下大学生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民工在个人能力、个人需要及个人意识方面的自身特点,造成其位居中国社会分层格局中的弱势序位,使其平等权利受损。在此前提下,由于中国社会在"身份"与"契约"之间的徘徊,而致其从内部催生了社会资源配置体系的偏颇建构,由此导致农民工平等权难以实现。为此,以科负国家义务为主,并辅以社会、农民工承担相应义务,进而改变各方主体行为的运行方向,不失为实现农民工平等权利的方略。  相似文献   

19.
刘敏  孟庆涛 《学术探索》2013,(11):28-32
作为古典功利主义刑罚论的开创者,贝卡利亚以社会契约论为逻辑起点,在“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这一道德原理的基础上,以痛苦与快乐的模糊计算来分析犯罪与刑罚问题。边沁对古典功利主义刑罚论予以推进,以“自然”为根据,明确在快乐与痛苦主宰的功利原理基础上设计精细的快乐痛苦表。从现代性视角来看,他们从理论根据上放逐了上帝这一中世纪的神性基础,昭示了社会控制意象,体现了人类对于未来进行全面计算、预测和控制的企图,预示了以客观功利计算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科学”地位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民主应该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这是杜威政治哲学独特性和深刻性体现的重要维度。他从彻底“道德理想”的视阈来看待民主的基本原则、实践方式和社会目的。因此其民主理论具有深厚的道德与人性基础。其民主思想的这个特点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考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