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感天动地的悲剧典型 ,她的形象恒久而深广。而路翎笔下的郭素娥也因其充满野性与叛逆的性格气质 ,引起人们的重视。两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尽管演绎了不同的悲剧 ,然而她们的悲剧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内在的契合点。两位作者虽然采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对她们进行了抒写 ,但对女性个性解放的探索和努力却是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2.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是资本主义文明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英国贵族少妇,《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有着变态情欲的中国下层社会妇女,她们是个性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性格,她们同是在痛苦的婚姻下苦苦挣扎,在欲望的压抑中饱受煎熬,虽然都在绝望中反抗,却谁也逃不出悲剧的结局。两位作家通过他们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凸显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和张爱玲是两位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杰出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婚恋观上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和女性主体因素两个方面,虽然两位作家出身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但是却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4.
海斯特·白兰和繁漪是世界文坛上较为著名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其经历颇有相似之处,为了幸福和自由,她们抗争和努力.但是在种种男权势力和社会背景下,她们的抗争以悲剧而结束.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使海斯特和繁漪的抗争结果走向了悲剧的两极,其抗争结果和抗争历程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两位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找出了两人的共同性:反抗封建道德,追求个性解放,寻求女性价值和自尊,寻求理想爱情和人生,以及两人不同的年龄、身份、性格、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同的反抗形式和性格发展的不同轨迹,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家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创造出子君、莎菲、陈白露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觉醒和抗争,表达了女性们要求个性解放的真切呼声。然而,她们无一例外的悲剧结局,循环重复着"堕落"或者"回来"的生命程式,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新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思索。笔者拟从子君、莎菲、陈白露这三位女性的人生悲剧入手,通过分析她们的个性特征和生活背景,总结其共性,从而探索中国现代妇女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作家。她们身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端庄、婉约的特点,但时代的影响又使她们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带上了现代女性个性解放、思想活跃的特征。东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促成了闺秀派作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群体的形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的推动下,她们的创作整体上表现出女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探求自我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在审美风格上,注重营造古典的诗意氛围,抒写温婉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8.
林欣华与宋竹西分别是小说《女强人》和《玫瑰门》中的两位女性人物,作家朱秀娟和铁凝在刻画她们时有诸多相似之处,使之成为两株绽放于传统樊篱之外的女性之花。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描摹海峡两岸现代女性形象的新轮廓,还能从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中找寻新时期两岸女性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发现两岸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在几经波折后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0.
在<红楼梦>和<红字>这两部世界经典名著中,作者分别塑造出了具有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她们坚强的个性、独立自我的精神使她们有勇气与男权社会对抗,捍卫自己的爱情,赞美了她们的女性自觉意识和争取自我权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新气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中记述了大量魏晋时代的女性,她们的言行多与封建礼教要求传统女性顺从和守贞的特点相悖,在妇德、才智、审美和情爱诸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思想和个性,呈现出异于前后期传统女性的时代风尚,彰显了魏晋时代女性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2.
福克纳短篇小说《艾莉》中的女性人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艾莉》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 ,她们飘忽不定的命运、面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严酷现实所进行的呐喊、抗争抑或屈从 ,也正是美国南方的历程的缩影。《艾莉》的最大价值在于为研究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抛开艾莉 ,任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察了“五四”文学中,以知识女性为形象主体的爱情文学,论述了这类女性受 到“五四”思想影响,在追求个性解放,婚恋自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反叛精神和女性意识的最 初觉醒,以及由于她们个体意识的超前性和自身的软弱畏惧产生的盲目和迷惘。  相似文献   

14.
庐隐与苏雪林都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们都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并觉醒了的女性。她们都以"五四人"自许。但这两位同样出生在封建家庭、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作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秉性:庐隐是一个反封建的人,苏雪林是一个反"反封建"的人。她们表现出不同的婚姻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戏剧家曹禺和40年代享誉文坛的作家张爱玲,分别在她们的作品中塑造了典型的女性形象──繁漪和流苏,两个女性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性格气质等方面既有相似又有相异的地方。她们在反封建专制、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思潮的冲击和激荡中敢于追求个性自由,而且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但在她们深层意识中还有传统的一面。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未使她们摆脱男性中心意识,而在新环境中陷入了女性传统文化意识复归的怪圈。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性格的不同,她们的追求、抗争存在着差异,这又造成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与萧红是两位女权意识非常鲜明的女性作家。在对女性的书写中,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色。两位作家在创作中不约而同地坚守着女性的写作立场,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女权意识,真实地传达出中国妇女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与摧残,对占据主宰地位的男权观念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决绝的批判,从而在中国女性文学的空间中形成了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女性创作为迎合革命形势主要是去女性化式的文学,她们摒弃个人的立场和批判意识,把自己的话语方式融会到大一统意识形态中去。而此时在沦陷区涌现出苏青和张爱玲,她们的创作却恰恰还原了女性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诉求,使她们的创作与其他两个区域相比,呈现出丰富而独立的女性生存体验。她们那种远离政治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声音,表现了女性对世态情和世态人的清醒解构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爱碧和蘩漪是一对苦难的异国姐妹,虽遭受了情感和命运的嘲弄,却依然以火一般的激情追求着生命和爱情,对传统的习俗表现出了极大的蔑视和反抗。她们个性的张扬和激情的进发,体现着奥尼尔和曹禺不畏天命和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她们在情欲和激情方面表现出的冲动性、盲目性及其悲剧的结局,反映出了两位剧作家对人、人的存在及其命运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和凯瑟琳是生活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前期的英国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和艾米莉·勃朗特所塑造的两位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她们都执着地追求平等的地位和自由的爱情,从她们面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所遭受的命运的不同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总结出两位女作家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文坛上最具有个性的女作家,她们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真实体验、揭示女性的深层心理和创造独特的女性美学风格而喊出了真正属于女性的声音。从观照角度、审美风格等方面,可以比较出她们在写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