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传霞在《论中国文学现代性叙事与性别意识建构》一文中认为,性别是建构的,主要是由文化所建构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自我身份认同,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它与种族、国家、民族、阶级等身份的认同交织在一起。与传统社会固定不变的性别认同不同,现代社会的性别认同并不是个人特性,它与变动的社会密切相连,所以,现代的性别认同和性别建构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关系中进行多次的重复才能确立。与西方国家、第一世界相比,一直处在文化与政治激烈动荡中的现代中国人,就更加迫切需要重整性别秩序来组织他们所遭遇的充满…  相似文献   

3.
在理论逻辑上,由于公民作为认同主体和现代国家作为认同对象各自所具有的复合性质,公民对国家的认同遵循两种进路,即公民对国家共同体(country /nation)的认同和对国家政权系统(state)的认同,这是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匹配的逻辑基础;在现实图景上,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匹配具有交叉性和动态性,国家认同具有形式的多元性和结构的一体性,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建构、社会塑造和公民自主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公民认同国家的逻辑进路和现实图景,不仅回应了针对“匹配论”的若干理论质疑,而且展示了“匹配论”对于中国现代国家认同构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以报纸、杂志、文献片及影视作品等为主的媒介热衷于青岛形象的建构,引导了读者对青岛的认同。媒介视域下的"老青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1949年前"老青岛"的怀旧叙事;二是立足本土,建构"青岛意识",寻找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其中与"西方身份"相关的青岛叙述被策略性地归入"老青岛"的叙事,在"新""老""洋"的交叠融合中,形塑了文化多元的老青岛形象。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数字展品为载体的虚拟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虚拟文化空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延展文化空间、促进知识流动、拓展意义生产、扩大文化消费,而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文化增值。虚拟文化空间内涵与价值呈现需要建立在叙事主题的基础上,借助丰富多维的叙事媒介,运用“上帝视角”“用户视角”“联动视角”等多种视角建构空间展示的主题意义,并主要通过“因果—线性叙事”和“主题—并置叙事”这两种时空结合的组织秩序逻辑性、艺术化地呈现出来。叙事主题的意义建构与空间组织秩序是虚拟文化空间叙事理论的具化形式,在其建构实际中已经转化为展示空间主题的创意表达机制,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解读空间的叙事主题、了解空间的组织形态、提高空间的体验质量。虚拟文化空间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叙事主题的主导下进行空间的构造、组织和演绎,是在实践层面从现实文化空间向虚拟文化空间接续拓展的有益尝试,这一探究将为数字时代虚拟文化空间的品质跃升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一名普通人的叙事为案例,根据人类语言学家Linde的个人叙事认同理论,重点关注叙事认同建构的三大特征,即自我的连续性、自我与他者的联系以及自我的整体意义。另外本文还借鉴社会学家Loseke融合文化、机构、组织与个人叙事认同的主张,将话语分析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分析案例中各种认同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一名普通人的叙事为案例,根据人类语言学家Linde的个人叙事认同理论,重点关注叙事认同建构的三大特征.即自我的连续性、自我与他者的联系以及自我的整体意义。另外本文还借鉴社会学家Loseke融合文化、机构、组织与个人叙事认同的主张。将话语分析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分析案例中各种认同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从解析虚拟质的规定性及其之于传播的价值出发,提取并解构人文虚拟、艺术虚拟、科技虚拟三个领域中的数字智慧,将其运用于传播并建构虚拟传播之方法路径。针对虚拟/增强现实这一新媒体,深入解构其具备媒介传播价值的九大基本特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虚拟的数字智慧与虚拟/增强现实的传播特性融会贯通,建构出虚拟/增强现实的三大虚拟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