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对于语言的探讨,经历了形式语言学、行为语言学和事件语言学三个阶段,分别把语言作为语言符号、言语行为和话语事件.话语语言学将语言作为事件,突出了话语事件的独一性、异质性、或然性.米歇尔·福柯、芭芭拉·赫恩斯坦·史密斯、海登·怀特等人的解构实践依赖于挖掘话语事件背后的异质因素,凸显了话语分析作为解构策略和路径的潜能.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解构批评的方法和路径,在多重因素的复杂交互系统中分析事物,反对二分法和一元论,其具体的解构路径是经验路径,通过发掘一个总体性框架无法涵盖不能通约的边界案例形成了对其的解构.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分析话语表征和概念表征的框架,认知理论和概念可以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有效分析工具。本文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的可行性,介绍了相关认知概念及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为从更多认知视角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语言、文化、社会、语境和认知的不同观点,比较了国外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和社会学路径,讨论当代话语分析的主题,即多模态话语、多声话语、语篇和语境、跨文化分析,最后探索话语分析在帮助应用语言学家方面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当代话语分析理论和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话语语言学自从诞生以来深受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影响,始终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的困扰。从整合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述整合话语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学以及社会学的必要性。提出话语语言学应该是以话语篇章为核心、以社会文化语境为工具的功能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话语语言学自从诞生以来深受语言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影响,始终摆脱不了形而上学的困扰。从整合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论述整合话语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学以及社会学的必要性。提出话语语言学应该是以话语篇章为核心、以社会文化语境为工具的功能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系统科学中的辩证系统观为指导,以霍尔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模式为参照,以翻译中的话语系统概念和原理为基础,以话语语言学和翻译学中相关方法为资源,通过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程序,提出一种“多维一体、异段同形”的原语话语系统分析模式:在时间维上,原语话语分析过程分为总体把握、语境考察、本体分析、过程透视等若干阶段;在逻辑维上,每个不同阶段又相同地分为目标选择、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等若干步骤;在要素维上,每个步骤都需要或涉及活动主体、客体、方法(包括各种管理和专业知识和手段)、环境等方面的多种要素或因素。该模式的运用可望大大提高原话语分析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将意识形态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话语幕后,从认知层面解构或重构话语生产者如何通过操纵话语受众的概念化认知来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合法化的过程,是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践。话语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话语的构成,话语中的概念化表征方式如隐喻、转喻、注意、构式及观察者的主体性处置承载了话语中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而表现出同话语意识形态的连贯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van Dijk一直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致力于语境的理论化研究.语境被定义为话语参加者对交际情景的心理模式或是话语参加者对相关情景因素的主观建构或是界定.话语和语境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而是一种"调节"关系.van Dijk的语境理论为其话语分析"三分模式"提供了基础,该分析模式把话语、认知、社会密切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话语分析的社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开始集中关注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并卓有建树,其中尤其以荷兰学者梵·迪克最为突出。但此研究也存在两方面的局限: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之间存在隔膜以及话语分析受到语言学的制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要求适应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话语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突显话语分析注重科学客观性、极大包容性的方法论特质,并最终完成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应用中的改造转型,体现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中有关语境的研究均涉及到语境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与交际者的主观意识有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认知表征,是语境构成的重要因素。话题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解读语篇的关键所在。话题多以隐性形式存在于语篇中,对它们的解读需要借助语境中的主观因素,来激活相关的认知图式。语境中的主观因素对解读语篇话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言研究者已从语言功能和语用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深入分析,然而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用认知世界的分析法来解读语篇,强调激活语篇接受者头脑中理想化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为理解语篇连贯提供了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语言编码中的语句组成不仅受到一定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选择的制约,而且也影响话语信息的突显和解读,由此产生的话语线性结构问题受到了传统语法学家以及认知语言学家等的共同关注。二者的主要观点、原则和方法基本一致,侧重将语义作为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重点,认为应诉诸语义来描写语法,将语言解释为一种可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但是从认知语言的角度对话语线性结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应强调对语句组成的研究不仅要从语法规则和语义选择方面考虑,更应从较为深层的结构,即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衔接机制及认知方式入手,以转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在语篇层面探讨非结构衔接中认知转喻所起的作用和功能,详细分析了认知转喻在指称、替代、省略、重复、同义、上下义等手段上的衔接性,从而证明非结构衔接方式的转喻性本质。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建立在体验哲学基础上的翻译理论,对语篇翻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入手,分析了语言认知和体验对语篇翻译的影响,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了在语篇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语篇翻译的认知隐喻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翻译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翻译的隐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语篇的认知意义以及其对语篇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批评性语篇分析源于批评语言学,是一种语言分析工具。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解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势关系。文章旨在介绍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及其在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和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大众语篇中的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篇是社会行为,语篇技术将制约人类的生存。社会学研究者纷纷从语言的角度去探究社会现象,语篇分析成为社会学与语言学联结的纽带。不仅如此,语篇分析还是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体。通过回顾相关文献,阐述了语篇分析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