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它既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目标,又体现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现代化要求.从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它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这就包含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关系的命题.因而,民生主义不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或民粹主义,而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上的功能体现和价值体现,它包括首要目标、实践目标和根本目标等三个层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当下中国的语境,亦不能忽视社会民众的现实需要,不仅需要政策指导、科学的理论灌输,更要靠一定机制,健全的实践机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不同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与现代化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挖掘,确立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的可分离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包含的现代化内容,强调了实现现代化的运动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历史目标.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辉煌,即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在的创造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属于“现代化后发型”社会主义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还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多维性,即:“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横向全面协调发展性;“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纵向可持续推进性;“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终极价值趋向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人类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两难。毛泽东的现代化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也遇到了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这个难题,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本身所包括着的内容,而且体现和决定着一个民族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还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7.
付荣欣  郎旭 《南方论刊》2023,(1):34-35+92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一系列特殊的规定性。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以工农阶级的解放为起点,工农阶级的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阶级基础、指引前进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衍生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未来指向于全人类未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引和目标导向。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6,(9)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实践系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不仅是全面推进总布局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这五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耦合、辩证统一的目标系统。实践系统和目标系统的相互建构和积极互动,不仅实现了现代化目标在总布局中的系统表达,也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示了明确方向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被表述为"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后发型"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还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在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多维度的认识,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社会维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莫骅 《社会科学家》2005,(5):165-16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惩治犯罪的法律机构设置及财产登记申报制度、监督方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国贪污贿赂犯罪立法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魏红 《学术探索》2001,(Z1):118-120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假借科学和民族文化的旗号重新泛起,损害着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明辨新的有神论的种种伪装,坚持不懈的进行科学无神论世界观的宣传教育;高举科学旗帜,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科学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中 《中州学刊》2005,(6):102-1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国的各项具体改革提供了正确决策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正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