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运用女性学和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因为,根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知识与经验,论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妇女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和行为,并通过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机制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事例,阐述少数民族妇女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互动关系时,为了适应生态环境而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文化观念。从而挑战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文化下,对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经验的忽视,强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应该包括少数民族妇女在构建、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符合社会发展的知识与经验,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对此要加以重视、总结、弘扬,并使其成为今天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省画坛上出现了一个从少数民族传统美术中崛起的画派——现代东巴画派。现代东巴画派是由一批纳西族中青年画家组成的,他们从本民族传统的东巴文化中发掘精华,放眼世界现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返朴归真的稚拙美画风,不受三维中间影响而随意勾勒组合的构成,稚拙的粗笔细条,主观随意的色彩,动物只画头、动作之人只画特征不及其余等为独特美学特征的现代东巴画。并在丽江、昆明、北京、深圳、日本、南朝鲜、法国、加拿大、美国举办了画展,作品流传数十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每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的智慧结晶,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知识体系、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皆离不开具体的传人来进行薪火相传。它既离不开大众,更离不开一个民间文化精英阶层,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现代教育体制中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体系传承的漠视,导致民间知识精英阶层的衰落,而民间知识精英阶层的衰落,又加速了本土知识传承的中断。以纳西族东巴教祭司东巴为例,深入论述少数民族文化传人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利益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一.保障民族文化利益,关系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少数民族在接受现代教育,享受现代文化成果等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既要持宽容的态度,又要加强保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诚然,其宗教信仰中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局限性,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那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意识、行为、传统习俗和措施,表达了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宗教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东巴民间绘画及其可持续性发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东巴民间绘画艺术扎根于东巴教文化传统,形成多样化形式,如何保持东巴文化传统的根,又继续延伸着东巴民间绘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其在国际国内艺术领域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地位,我们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8.
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工业社会以来的传统自然观和科技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人们在对现实的反思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重构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目前 ,这种重构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但同时又有重重障碍。探寻重构之路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律、文教、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恶化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不可回避的任务.工业社会以来的传统自然观和科技观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主要思想根源.人们在对现实的反思中逐渐形成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重构的目标和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目前,这种重构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同时又有重重障碍.探寻重构之路必须从经济、社会、法律、文教、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丽江东巴教现状研究和力民《丽江东巴教研究》项目完成以后,我们感到,对丽江东巴教现状及今后发展势态问题,需作进一步思考研究,故撰此文呈上,供上级部门及领导作决策参考。一、东巴教的现状东巴教是古代纳西族的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东巴教始终伴随着纳西族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1.
简省和羡余是文字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纳西东巴文虽属较为原始的古文字系统,但同样存在这两种情况,本文拟把纳西东巴文中简省和羡余作一分类描述,初步归纳出导致纳西东巴文简省和羡余的特点和原因,为纳西东巴文及普通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巴文中的异体现象比较突出,但对东巴文异体字的研究总体来看比较薄弱。东巴文异体字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异体字的判定、异体字的整理、异体字之间关系的判别、异体字与东巴文字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背景下东巴文化的新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旅游开发热潮给丽江东巴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政策、纳西民众、旅游市场、知识分子等因素是东巴文化再生产场域中的主要作用力,而对于曾经与纳西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丰富内涵、多种形式的东巴文化来说,围绕它进行的所有行动也许并不能改变这一文化在未来越来越渺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纳西语中古今的汉语、藏语、白语借词,从东巴文化、民俗礼仪文化、语言文字文化三个方面对东巴教的藏族钵教影响,纳西族、汉族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汉族年画、对联文化对纳西族的影响,纳西族语言文字中含蓄的中华多元一体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了纳西族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现象以及她以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内向凝聚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记录着上百种原始占卜方法,它是构成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占卜既反映着纳西族的社会历史、传统民俗,更反映着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乃至哲学。把原始象形文字记录的那些关于用自然界客观事物变化———诸如星宿运动变化去观察、预测未来的神秘占卜破译出来,对研究、发掘纳西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汝卡东巴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族汝卡支系的东巴经、东巴文较有特色,但学界公布的材料少,至今只见李霖灿、和志武先生搜集的123个汝卡字。受材料所限,相关研究也较少。笔者在五次田野调查、翻译了《送魂路线经》等九本汝卡东巴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经书用字研究。发现汝卡东巴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借形几种结构的字都具备,象形字数量占据绝对优势,形声字较少。有的汝卡东巴文还保留着最初的造字理据,也有一些与一般东巴文造字理据不同,还有一些比一般东巴文更简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语言文字学角度对纳西东巴经《九个天神和七个地神的故事》进行考察,探讨东巴经书在文字排列、字词关系、停顿、省写、字符组合、字形风貌等方面的特点,这些书写特点展示了东巴文化的独有内涵,也为东巴经语言文字研究的深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纳、藏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互吸收、借鉴、交融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和藏族苯教、佛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塔城洛固村为个案,以达来寺高僧和学礼的经历与宗教活动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田野调查资料,从宗教、民俗、语言、饮食、婚姻等多个方面,较细致地反映了纳、藏文化交融的现象,并分析了纳、藏文化交融的原因、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塞黑驻上海前总领事德拉甘.亚奈科维奇编纂了一部《塞语——东巴文字典,》2005年出版时曾在贝尔格莱德引起轰动,市长、外交官、科学家500余人出席首发式致以热烈祝贺。这本字典的撰写过程得到纳西族学者的鼎力相助。撰写目的是通过研究活着的象形文字,为深入研究埃及象形文提供参照,同时也是向塞黑人民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该字典是全面系统地把纳西族东巴文介绍给除英语国家以外国家的第一本读物,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枚硕果。  相似文献   

20.
纳西族图画象形文字由于处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的阶段,因此,很多文字的象征涵义相当直观而丰富。诸多反映在东巴图画象形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如纳西族有些重要的传统观念与特定神祇的关系、象形文中很多肇源于宗教的伦理观念、东巴象形文与特定社会组织间相关的象征意义等,都是极其富于文化意义的。纳西族图画象形文字中有与甲骨文象征意义相近而又微妙不同的字词,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