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先锋小说”就像一个网状结构 ,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局部 ,引起读者进入阅读。人们形象地将“先锋小说”比作拼贴画、玛赛克 ,甚至迷宫。“先锋小说”的变异使现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读者以对话者身份介入小说创作 ,使阅读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3.
《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杂志,它的创刊与发行在中国现代小说兴起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小说史上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新小说》创刊、发行、停刊、延期、复刊,以及基本栏目设置等基本事实问题的研究与厘清,既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份杂志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杂志的特色与影响,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实现历史地审视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迷宫小说,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三位代表作家及其迷宫小说,结果表明卡夫卡的作品发现了现实世界的迷宫,博尔赫斯探讨人们深陷迷宫中的迷失,卡尔维诺描述没有语言的迷宫。了解这些写作特点有助于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50年代和80年代初兴起的两个小说高潮对于现代价值观从形式到内容方面都有所偏颇,未来小说应是调动一切手段表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后现代的经典作家,博尔赫斯和帕维奇在其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和《哈扎尔辞典》中分别向读者阐释了后现代小说的“迷宫”特质,具体地运用为结构上的“叙事的迷宫”和内容上的“迷宫的叙事”.热衷于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以及赋予小说文本复杂的内涵主题,正体现了后现代小说家们以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人类生命的关怀,从而使得后现代小说所呈现出的“迷宫”特质有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史研究多对民初小说持一种否定态度,而事实上民初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如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较以前都有所突破。民初小说是对清末功利小说观和集中于政治题材创作格局的纠偏,为“五四”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兴起作了有力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试婚并非只是现代婚姻现象,还是世界不少民族都有过的古老婚俗,传统试婚风俗和现代试婚潮流都涉及到民族文化问题。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试婚题材小说,以虚构方式描述了中国当下隐形状态的试婚现象。现实中的“试婚潮”虽然可以成为试婚题材小说的客观依据,但评判它们不能采取道德主义的简单批判。以民族婚俗作为历史参照,从民族婚俗和现代道德来解读试婚题材小说,以此审视试婚题材小说的价值取向,中国新时期试婚题材小说的大量出现,体现了当代人对终极追求与永恒幸福家庭信念丧失的焦虑,显示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稳固家庭的理想的怀疑。  相似文献   

10.
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说类型是一组时间上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独特审美风貌并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对稳定阅读期待和审美反应的小说集合体。小说类型中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时段、具有稳定的形式和内涵样貌、具有一系列典范性作品的小说样式叫做“类型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之初,中国文论家、创作家们就开始了对小说类型理论的关注和对类型小说创作理论的研究,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化”带来了“小说类型化”的新趋势。研究小说类型理论、发展类型小说批评是深入认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类型化新趋势的现实要求。小说类型研究的范围包括小说分类问题研究、类型更替及演变规律研究、类型关系及等级研究、“类型批评”实践等诸多方面。当前建构中国小说类型学要从综合性、体系性、原创性、实践性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伴随着对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引进与新文学一起成长,在大陆中断后却在台湾、香港盛极一时,世纪末又在大陆重新出现繁荣。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成长中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不全相同的新景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2.
对先锋小说的研究,评论界更加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而对形式研究的迷恋极易遮蔽先锋作家内心观念的先锋性。本文以死亡为切入口,希望能透过死亡迷宫的遮蔽,从而揭示出先锋作家内心的真实意图。论文从死亡迷宫与迷宫背后、死亡的无意义与无意义背后的精神价值、悲剧意味与承担的勇气三个方面分析了先锋作家在奇崛的形式后隐藏的对人的生存的新解读。在直面和审视死亡的过程中,一些作家以他们特有的明敏和睿智,在死亡的地层下开掘了博大的生命之流,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哲理探索。先锋小说死亡言说的内在变化,深层原因在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悟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与卡尔维诺不仅用风格独特的创作推动现代小说的发展,也对现代小说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在对欧洲现代社会状况和小说艺术的双重把握的基础上,他们一致强调轻盈、复调、幻想、游戏以及百科全书式对当代小说发展的意义。此外,昆德拉倡导探索存在之谜和嘲讽时代的小说精神,卡尔维诺则强调形式创新、视觉幻想的作用。他们的创作和理念都标志着欧洲小说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术界对“变形”人物的研究有所涉及,但从整体而言还鲜有对中国现代变形小说进行总体探讨的。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历史渊源,以及相比西方和古代的变形小说,它的特征,以及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都有待阐释。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中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小说中变形的异同,并以此概括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一些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5.
西方小说从诞生以来,就形成了无与伦比的叙事传统.西方现代小说的两大主流--新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继往开来,既弘扬了以往的小说传统,又适应历史条件和现实生活的新变化,锐意开拓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呈现了与传统小说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反叛性,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著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变形"人物的研究有所涉及,但从整体而言还鲜有对中国现代变形小说进行总体探讨的。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历史渊源,以及相比西方和古代的变形小说,它的特征,以及它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联系都有待阐释。本文主要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中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小说中变形的异同,并以此概括中国现代变形小说的一些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卡夫卡都是伟大的现代小说家,他们都着力塑造了许多现代人形象,试图探究现代人直面荒诞困境时生存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鲁迅与卡夫卡小说中的三类人物,即觉醒者、追寻者和反抗者、昏睡者,他们的精神立场相近而又相异,并具有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有了一次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践也引发了多种理论的探讨。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现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并由此达到对西方现代派小说叙事特征的一个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小说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寻找心灵的憩困、构筑幻想的迷宫、燃烧生命的激情、超越自我的苦难等几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浪漫化写作的精神追求与创作旨向。结合作家本人内在的浪漫主义情怀,本文深入发掘她的小说与众不同的“精神上的浪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