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刊编辑应加强隐私权保护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被他人公开或知悉的秘密,公民依法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置这种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秘密的权利。报刊编辑应依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文章发表前须经主人公审阅或经主人公同意,要正确处理公民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维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关系,正确处理维护报刊形象与知错就改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隐私.是属于个人所有,不被外人所知的心灵“处女地”;隐私权,是公民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权。在我国这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沉淀、法律相对滞后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隐私权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一些无聊的好事者将别人的隐私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演绎、传播,肆无忌惮地进入别人的心灵“处女地”,扰乱了当事者的平静生活,甚至因此演变成血淋淋的生活悲剧。  相似文献   

3.
隐私权问题是当前民法学界探讨较多的一个问题 ,公务人员作为公民 ,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隐私权 ,但其隐私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群体 ,公务人员的隐私范围应受到法律的适度限制。是否与公共利益有关 ?是否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利益冲突” ?这是界定公务人员隐私范围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增强,因隐私权引起的诉讼增多,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什么是隐私?那些隐私应的到保护?这些在法律上都无明文规定,隐私权成为法律界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文就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公民的隐私进行保护已成为时下人们的热门话题,本文就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 众所周知,隐私权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赋予它一种独立的权利,只是在一些法律和法规中间接地体现对隐私的保护,尤其是民法规定的大简单,更没有同其他法律部门协调而对隐私权加以保护。 所谓隐私权是指一个人享有私生活秘密的权利,即不让其私人事务被他人知道或不让其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爱好公布于众。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就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这也正是一个社会文明和健康的标志,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扰和矛盾,使人际关系在更合乎礼义的层次上得到发展,使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该花的地方上。  相似文献   

6.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德良 《社会科学》2003,23(8):51-58
隐私与隐私权问题 ,既关系到主体的人格利益 ,也关系到其财产利益 ,尤其是在“信息就是金钱”的今天 ,隐私 ,作为一种个人信息 ,已经越来越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然而 ,很少有人注意到隐私作为一种信息的经济价值和以隐私为对象的隐私权越来越具有财产权属性的客观现实 ;这将不利于对隐私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本文认为 ,隐私 ,在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不愿被公众随便知悉的其与公共利益无涉的私人信息 ;其功能或价值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随着信息逐渐成为商品 ,隐私不仅具有维护人格尊严的根本性价值 ,也逐步具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带来财产利益等方面的工具性价值 ;隐私政策 ,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隐私利益关系在立法政策中的反映 ;隐私权是主体对其隐私利益的支配权 ,在内容上包括隐蔽权和利用权 ;在性质上不仅具有人格权的属性 ,也越来越闪耀出财产权的光芒 ,它日益体现出复合型权利的特质 ,但在本质上属于人格权。  相似文献   

7.
隐私权(Right of Privacy)或称私人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或擅自公开的权利。隐私权不仅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为法律所确认和保护。 美国是最早立法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国家。1890年,美国学者华伦(Warren)和布兰特斯(Brandeis)在《哈佛法学评论》(HARVARD LAW REVIEW)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不愿为他 人所知的其个人生活范围内的隐秘之事。隐 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范围要受到每 个人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法律意识及其理 解认识能力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隐私的本质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主观上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总与社会发生着交融,当新闻自由侵害个人生活隐私时,企图事先在两者之间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无疑是徒劳的,对此,需要运用“个别利益比较衡量”原则,借鉴美国大众传播法的经验,以寻求现代社会新闻自由下对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聪明而又开放,故此,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就显得文雅而又理智。例如私情,过去人们几乎不愿提及甚至“谈私色变”,如今却大不相同,除了受法律保护的公民隐私权限制外,还有一个愈来愈宽容的心态使然。 其实,私情未必就每每涉及暧昧,它或许是一个人的精神恋爱乃至某种暗恋,为此,无可厚非,况且,私情也不过如此。  相似文献   

11.
一、基因隐私权与基因知情权的基本概念 (一)基因隐私权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具体人格权。基因信息是人生而有之的数据资料,是一种私人的数据,而且符合隐私的真实性、保密性和人生精神性的三大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隐私。因而基因隐私权便也属于隐私权大的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12.
一、基因隐私权与基因知情权的基本概念 (一)基因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具体人格权①.基因信息是人生而有之的数据资料,是一种私人的数据,而且符合隐私的真实性、保密性和人生精神性的三大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隐私.  相似文献   

13.
王英民 《兰州学刊》2009,(1):213-216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世界各国对于隐私权利的保护、研究非常重视。由于我国法律发展的滞后,现行法律中没有保护隐私权的条款,社会生活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非常普遍,在审判实践中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亦呈上升趋势。为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以及参照国外的做法,对隐私权法律保护做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未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 ,而且我国对隐私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通过对隐私、隐私权含义的界定 ,隐私的类别 ,隐私权法律关系的分析 ,以及侵犯隐私权的法律救济的探讨 ,从理论上设计我国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社会公德?可以做广狭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相对于“个人私德”而言的。实际上它指的是道德的社会面也即除了个人品德以外的所有涉及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我国伦理学界有人把“五爱”也看作我国公民的公德也许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其实,以笔者浅见,“五爱”准确地应表述为“国家道德”,因为它体现着我们的国家意志并经国家宪法确认,要求每个公民要做到的。 社会公德的特定含义或狭义应是专指基于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人性而形成的,人人必须做到的,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人类简单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也即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社会,随着行政权力向私人领域的全方位渗透,相当数量属于公民个人的隐私掌握在行政机关,成为政府信息的组成部分。在构建“阳光政府”的过程中,协调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应坚持国家及公共利益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价值平衡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同时,应完善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相关制度,以达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警方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抓拍行人的面部特征,然后进行数据库比对的行为,是否侵犯公民享有的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的隐私权呢?对此,美国学界有两种观点:侵犯隐私和不侵犯隐私。不侵犯隐私的主要理由是“公开场所无隐私”;侵犯隐私的主要理由是该技术捕获到了公民的面部详细信息,面部追踪技术锁定个人的位置信息,以及经过数据库比对后披露的更为详尽的个人信息。在我国,也有国家执法机关使用该技术进行监控的案例,以及企业为了安全而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为了保护公民的隐私,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相关判例和学说,对以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加以规制。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初探     
隐私的出现,始于人的羞耻心.隐私权的出现则是对隐私法律调整的结果.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公民的隐私权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构成隐私权三要素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久存争议.在隐私权的保护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观点来看,法律之所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限制,是因为对其隐私的披露而带来的社会收益要大于对其保护而带来的个人收益,反之则社会成本将大于私人收益,而后者从社会总收益来看是没有效益的。公众人物的个人信息中不仅包含公众人物的私人信息,而且也包含社会的公共信息。有效区分公众人物个人信息的方法应当是运用一种“角色理论”。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因此给个人隐私权所造成的损害也是无法估量的.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面对新时代需要不断扩张其内涵,立法者应该将信息隐私纳入其中.在我国,由于隐私权的研究及立法保护明显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有必要在未来的《民法典》“人格权法编”将隐私权保护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规定.针对信息隐私的特性,在必要时立法者应当在参酌他国或地区先进立法经验的前提下,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隐私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