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阁 《新天地》2012,(8):26-27
今年53岁的张平宜曾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在台湾新闻界多次获最高奖项,做出了让世人刮目的成绩,她因为自己的职业接触到麻风村,并荣获"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以及"第六届中华慈善奖"。一在台湾国立师范大学毕业一年后,张平宜当上了一名记者。张平宜从来都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女人,她采写的都是自己关心的选题,像艾滋病人、无国籍难民、精神病患者之类。为了做一个艾滋病专题,张平宜整整"观察"了7年,凭着作品获得了"吴舜文新闻奖"。她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年薪也过了百万元。结婚后,张平宜和丈夫、儿子住在台湾一栋四层  相似文献   

2.
<正>她是台湾"第一名媛";她的代言费已经与林志玲并驾齐驱;她没有林志玲的嗲气,有的是豪门的背景和略显传奇的人生——8岁拥有人生中的第一颗钻石、12岁拥有第一只Chanel包包、论感情,她13岁在圣诞Party上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三侨集团董事长的公子,大她7岁的廖镇汉。15岁孙芸芸主动表白,21岁两人结婚,如今已有两个女儿;论职业,作为"台湾第一名媛"以及微风广场的少奶  相似文献   

3.
陈若曦的小说创作与她的人生经历几近同一,大致分四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陈若曦参加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写出了她早期的现代派小说;70年代中期离开大陆之后,陈若曦笔录"伤痕",书写乌托邦理想的幻灭,这些作品奠定了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80年代旅居加拿大与美国期间,陈若曦关注身处异国他乡的女性所面临的婚姻困境;90年代重返台湾之后,陈若曦仍致力于描写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寻找精神归宿的历程。"女性"与"政治"是陈若曦小说最关注的主题,而她的每一次选择既是对既定生活方式的突围,又是对传统文化理想的认同和回归。  相似文献   

4.
张诵圣教授是美国汉学界台湾文学研究的开拓者,她在台湾现代派小说、台湾文学史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大陆学界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她将后发现代国家的现代主义的观照焦点,从时间性的赝品、殖民焦虑,转移到外来文学话语在本土结构中容涵、转化、生根的过程;她用半自律、网络状、具流动性的"文学场域"的观念来扭转一般文学史研究以作家、作品、思潮为中心的实性倾向.张诵圣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线性时间叙述转向共时问题结构,进行关系主义探讨的富于启示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我的同桌是一位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女孩——吕盈莹。她的家乡在台湾地区新北市。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感觉她像春天里温和的风,及腰长发更添文静气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双城大不同2009年暑假,吕盈莹和家人来到上海,那一年她才小学6年级,上海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很陌生,吕盈莹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她笑着说,当时特别想回台湾……但在几年问,她慢慢习惯了上海的学习生活,更慢慢喜欢上了上海。说起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吕盈莹说是"快"。原来刚到上海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素以杂文著称,1985年出版的《野火集》风靡一时,在台湾乃至整个华文创作圈掀起了一阵"龙卷风",其人、其文及其思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评论。她的文章犹如一把利剑挑开了台湾社会的各种毒刺,她的思想冷峻犀利,她的语言铿锵有力直指人心。《野火集》是龙应台倾注心血而成的批评力作,它的发展影响、批判精神以及语言风格都是龙氏锋利思想的直接表露。  相似文献   

7.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她2000年离开新闻界,投入两岸麻风救援义工的工作。12年来,她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  相似文献   

8.
《可乐》2006,(1)
林志玲 1974年生于台北,多伦多大学毕业,主修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2004年她像乘着直升机般走红,成为"台湾首席名模"。年初跟 F4之一的言承旭传绯闻,而后在万众瞩目的"2004莱卡风尚颁奖大典"上作为主持人出尽风头,继而在"第41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担当司仪,连换了八套风格迥异的服装,彻底征服大众,不到一年便把美女萧蔷拉下马.成为"台湾第一美女"。  相似文献   

9.
《人生与伴侣》2010,(5):6-6
2010年3月23日,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艺人贾静雯和前夫孙志浩争女案近日出现逆转,据悉她不但打赢官司,连梧桐妹都跟在身边被她从美国带回台湾。  相似文献   

10.
"白团"系日本"军事顾问团"俗称,因团长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故名."白团"由冈村宁次和曹士澂共同策划,其83名成员均为当年侵华日军高级军官."白团"在秘赴台湾后的近20年里,为蒋介石培训了2万多名高级军官,对两岸统一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白团"帮助蒋军提高战力和"协防台湾",成为使两岸分裂局面固定化和长期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台前幕后人员成为战后日本政界"台湾帮"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向台湾派遣"白团"也是日本右翼势力重新染指台湾的重要步骤和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上海打工时,曾在台商杨太太手下当会计兼秘书。杨太太是美国一家日用化妆品公司的代理商,我到她手下打工时,她已是年过花甲了,而她的先生也已近八十高龄。杨太太出生在大陆,1949年随当国民党军后勤官的父亲去了台湾。她曾任过台湾大学学生代表联合会的主席,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台湾政府所设的"中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台湾前"副总统"陈诚的孙子,她是西藏牧民的乖乖女;他是曾经剃度出家的哈佛MBA,她曾经是奇正藏药的女企业家;他全身心致力于NPP公益创投基金会,以促进中国公益产业发展,她则用音乐的沟通方式寻求市场人生的价值。他俩在事业巅峰时云游四海,在汶川大地震中奔走呼号,为慈善事业散尽千万家财。他俩共同的渴望就是皈依佛门,  相似文献   

13.
真相、遮蔽与反思——关于一桩文化史公案的后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光文是在康熙元年底,因投诚清廷发生意外才飘至台湾;因对郑氏久蓄不满而游离明郑台湾抗清事业之外,在明郑台湾的教育版图上亦无足轻重;明郑降清,更以白须拜舞的新朝"赤子",极力诋毁郑成功以来明郑集团的抗清历史,民族气节丧失殆尽。被"台湾孔子"神话所遮蔽掉的,是明郑台湾二十年的教育史、明郑集团四十年的浴血抵抗史与至少一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史;即使是明末向被视为海盗头子的颜思齐、郑芝龙,其曾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亦著迹昭彰,不容抹杀。三百年来的致误之因有学风粗疏,更有同乡情结和特殊的政治关怀在起作用,这不能不令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施叔青于2010年完成她的“台湾三部曲”,引起两岸文坛的关注.“台湾三部曲”以女性书写重新探索了台湾的历史,为历史中无名、无声的边缘女性、边缘群体发声,试图展现不同的历史景观.这种书写在虚构与现实之间,以情欲对抗历史,以边缘反思为中心,为思考台湾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释君然 《华人时刊》2012,(Z1):18-20
她成名甚早,进入国家队至今短短三年时间,就已经包揽了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全部冠军;她冷静沉着,有着超强的比赛掌控力;她开朗活泼,曾经是个让爸爸头疼的"淘气包"。她就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金得主—易思玲。昔日的"淘气包"渐渐成熟了,她说,父亲一直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没有父亲的理解、开导和鼓励,就不能成就自己实现大满贯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美观点还是技巧运用上,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17.
从上海飞香港,我丝毫不紧张,但当我在香港机场拿到“大陆同胞台湾地区旅行证”时,我心跳骤然加快。香港飞台湾由南往北,我的座位靠飞机右舷窗,这意味着我将会鸟瞰到整个台湾面朝大陆的西南岸。 看见了——1小时20分钟后,我看到了台湾!说她大,充其量像一个放大了的江心洲;说她小,小得像一片飘落在海面上的树叶。突然,我的心一揪;我的老姐姐几十年来就住在这么一个被四面汪洋所包围的海岛?  相似文献   

18.
<正> 琼瑶自1963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至1985年间,先后发表了42部中长篇小说,几乎本本畅销。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被称为“琼瑶电影”,不仅轰动台港,甚至风靡东南亚和大陆。但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文学评论界并未得到好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龚鹏程先生说:“三毛、琼瑶,这些人在批评界是从来没有人讨论过的,几乎不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台湾文化界、教育界甚至视琼瑶小说为“社会公害”,大有非彻底清除“琼瑶公害”决不罢休之势。大陆评论界对于轰动一时的“琼瑶热”虽未象台湾评论界那样偏激,但多数文章也只是泛泛地谈论琼瑶小说的“纯情浪漫”、“虚无飘渺”、“唯美模式”、“艺术档次的局限”等,而很少有人以一种平等、冷静的态度深入地探讨琼瑶小说何以具有  相似文献   

19.
《北方人》2008,(Z1)
台湾著名艺人林志玲拥有众多"粉丝",即使年龄一年大过一年,人气依然不减,俨然艺坛常青树。有人说林志玲的人气来自她作为一位名模的美丽,有人说来自她作为成熟艺人的才华,甚至有人说来自签约公司在她背后的力挺,恰恰有人忘了林志玲真心待人的那颗平常心。有一次,林志玲代言的浪琴表要举行记者见面会。见面会的主题确定为"舞伶",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