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建立、维持和改变权力关系。它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权力斗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话语是在力量关系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技巧性要素或技巧性障碍。本文通过话语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和互动控制两方面来阐述白宫简要新闻发布会(WHB)上话语实践的权力建构作用。美国政府和媒体通过话语实践在WHB上建构着各自渴望的权力。美国政府希望与媒体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并借助其对WHB文本的分配和解释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巩固对整个社会的统治权;新闻媒体,在消费主义的市场背景之下,竭尽全力从新闻发言人那里挖掘有报道价值的信息,媒体建构的最重要的权力就是以问题制造新闻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智能媒体时代,数据、场景、游戏等新的叙事话语形式得到广泛应用,这大大丰富了智能媒体新闻的产出样态。较之传统新闻生产,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叙事手法更为多元、叙事视角更加多维,其叙事的融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究其根底,当前应用不同媒介技术的智能媒体新闻在叙事表现形式上的多样化不能遮蔽新闻生产的本质目的。由此,研究基于事实生产的广义上的智能媒体新闻作品,从叙事主体融合、叙事话语融合、叙事结构融合三个维度出发,结合直播新闻、数据新闻、机器新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新闻、新闻游戏等智能媒体新闻的叙事新形式,分析指出智能媒体新闻在生产领域的叙事融合形态已经初步显现,并探讨融合叙事的实践逻辑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洪霞  葛丰 《人文杂志》2004,(1):176-179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 ,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模式。在当前 ,新闻专业主义和传媒消费主义成了一对富有张力的话语。而传媒消费主义的直接表现就是所谓“娱讯”(infotainment)现象的泛滥。本文试图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市场化媒体 (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化传媒 )的“娱讯”现象 ,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与传媒消费主义的关系。研究表明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实践 ,通过新闻实践活动而再生 ,而媒介消费主义话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与前者对峙、抗争、纠缠、渗透 ,形成彼此消长的过程 ,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解构了新闻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4.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与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媒介化,并衍生两大舆论场共存及网络空间话语纷繁芜杂局面,进而消解、侵蚀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共识及其话语的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共识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再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主流媒体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方面着手,保障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媒体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广播电视新闻依然占据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新闻播音主体的角色定位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社会发展、媒体功能相适应,同时又要与节目定位相统一。通过总结新闻播报的播、说、评、演四种形式,简要分析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发展问题。通过论证,要求播音主体要清醒地摆放自我定位,认清"自我"角色,充分调动"话语意识",最终目的是让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选择适合的播报形式,让不同类型的主持人驾驭适合自己的新闻栏目,提高新闻的传播水平。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的出现修正了媒体资源分布失衡的弊端,促使个体身份发生角色转变,进而使话语权的行使形成了“话语权利”与“话语权力”两个维度.前者是言论自由在网络空间的体现,后者是个人言论衍生为媒体式表达后形成的超个体权力.“话语权利”的行使应当受国家对言论自由所设的界限限制,“话语权力”的赋予则使自媒体成为国家新闻管理体制下的“准媒体”,其作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受到约束与规制.  相似文献   

8.
袁瑾 《学术界》2006,(3):92-99
经典文学研究习惯于在文学内部建立一种封闭自足型的研究范式,很少把文学置于社会的整体语言框架内做综合考察。本文从文学的周边入手,首次将新闻与文学这两种话语形态进行参照比较,依次从叙事的现代性流变、现代社会的话语实践方式,以及现代性话语的美学立场三个方面,逐层论述新闻与文学两者互为张力的胶结关系和话语渐变过程,为文学的现代性演变探求一种规律性的叙事线索,并尝试从新闻学的角度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通过对《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两家国际主流媒体2021—2022年中国特色话语语料进行穷尽性搜索,并运用语料库软件LancsBox中的“Graphcoll”搭配功能,构建中国特色话语的搭配图与搭配网,探究了不同国际主流媒体里中国特色话语主题焦点的整体情况与差异性,分析了中国特色话语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焦点产生、嬗变的复杂适应环境。结果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最新事件的关注领域整体上保持一致,但由于媒体风格和时间段的不同,两家主流媒体对中国特色话语主题焦点的关注仍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是话语活动与多重环境主体相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冯捷蕴 《江淮论坛》2013,(5):140-144
在大众媒体的国际传播领域,长期存在着“西强中弱”的不利局面。文章运用多元文化话语分析法,把中西媒体的危机话语放置在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宏大语境下去考察。通过对比研究两者的话语主体、话语形式/内容、话语效果,文章讨论了中国媒体“和谐式”话语模式和西方媒体“冲突式”话语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倡导不同文化的反思和交流对话。最后就中国媒体如何提高软实力提出了切实建议。  相似文献   

11.
贸易摩擦中话语的社会实践性、互动性和跨文化性等特征显著.以2009年4月至9月间发生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为例,从话语主体、话语渠道、话语主题和文化差异与冲突四个方面对特保案中摩擦双方的话语互动和话语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美双方在公告、听证会和大众媒体三类话语渠道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国际贸易磨擦中中方应在话语主体的布局上增强力量,并根据公告、听证会及媒体等话语渠道的不同特点对其加以充分利用.此外,还应重视话语主体的设置和文化话语间的差异,并学会用受众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话语表达、包装自己的利益诉求,使自己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语篇分析,是近年来对新闻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个新视野与切入点.本文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华2007两会报道为例,分析了中美两国新闻话语作为语篇呈现出的不同的特点,揭示了两报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语篇形式与组织模式构建符合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以多种符号系统与话语方式来陈述事实的网络新闻叙事呈现出诸多全新的特点与风格,如信息来源更广、新闻文本生产主体更为多元、信息传播范围更大同时传播速度也更快等等,与此同时新闻所与生俱来的舆论引导效力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文章针对网络新闻叙事及其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与引导展开研究,从网络新闻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叙事话语等不同维度出发深刻地剖析了网络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干预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提出了话语不只是针对对象,而且话语涉及话语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涉及话语的权力关系。当我们考察文学时,文学和它所发表的途径有密切关系,即途径不只是意义表达的通道,媒介也在行使相关权力。论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了媒体权力的问题以及媒体权力视角对文学研究的作用;其次,对媒体权力进行了分层的分析;其三,分析了媒体权力作为文学研究视角的具体的意义。媒体权力作为一种对所传播信息的制衡,应该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自觉意识中。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发布会不但发挥着各级组织和机构对外塑造形象、发布信息的作用,而且也是媒体和公众索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此,依据数年来对于新闻发布会这一话语类型的观察和分析,结合语言学、社会学、传媒学的科研成果,意在展现此类话语类型的总体交际特征,揭示话语执行者在选择语言、构建话论与延展主题过程中运用的语言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公共新闻由民生新闻发展而来,在电视节目、报刊栏目、活动策划等方面已有体现。现阶段我国公共新闻发展面临的障碍包括公众对政治事务缺乏热情、传媒环境的诸多限制、媒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新闻的时效性与社会问题延续性的矛盾。发展公共新闻,应营造社区文化,提高公众对政治的热情;加强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合作;媒体在讨论中充分发挥组织作用,解决好"3W"问题;媒体及时跟进观点的报道和后续进展。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新媒体语境中公益传播所涉及“物质”、“话语”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的概念;对比分析国内外公益传播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话语理论,考察了手机媒体话语传播力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手机媒体公益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构建、手机交谈与舆论扩散的关系等内容。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强大的话语传播力,为人人参与公益传播开拓了渠道;手机媒体公益话语传播对公共话语空间构建,公共舆论引导有重要影响;手机等新媒体公益传播联通了“个人思想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开辟了构建“和谐公共话语空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的深刻变革为性别平等文化的广泛传播带来崭新契机。新型主流媒体是我国弘扬性别平等价值观的重镇。使用联合国“媒介性别敏感指标”对《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性别状况评估,辅之以对青年网民和主流媒体工作者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型主流媒体能多角度展现当代女性的社会风采,为女性媒介形象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能有意识使用新闻事实和科学数据破除性别角色定型。同时,一部分主流媒体的受众具备良好的媒介性别素养,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定型现象积极发声。但是,女性在新型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可见度和话语位阶仍明显偏低;单方面强化女性的观赏性和家务职责仍是新闻传播中的常态。这些问题都亟待从法规政策、媒体管理、新闻实务等角度推进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文本身份是由媒体机构决定的,新闻叙述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风格,特定的媒体机构是其叙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隐含作者”。渗透在新闻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号”,彰显出群体性的主体意识,传达出特定媒体的意识形态。新闻的常规化和标准化叙述依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并且阻碍了新闻话语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由新媒介技术变革推动、受众参与,多样化的“小叙事”加入到与新闻机构“标准叙述”的竞争中,传统新闻业的边界趋向消解。与“强编码”的标准化新闻叙述相比,大众新闻遵循“弱编码”的路径,生成了更具个性的新闻话语。“强编码”与“弱编码”新闻的功能产生了明显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现实认知,而后者则主要诉诸人的情感与审美。“弱编码”新闻消解了“强编码”新闻的标准化叙述霸权,有效地拓展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传播策略性叙事中,如果把与“新闻驯化”相一致的传播本土化和与“新闻反驯化”相一致的新闻全球化这一对表面上的矛盾纳入“球土化”的理论视域进行考察,则是可以调和与协商解决的,进而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中国的世界观和可资借鉴的传播方法论。在“球土化”视域下建构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来说既是风险挑战也是时代机遇。坚守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把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形象建构勾连起来,是新时代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发展的观测点、发力点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