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贺的家室与恋情──《唐代诗人婚姻研究》之六王辉斌中唐诗人李贺,才大而命短,仅活了二十七岁便与世长辞。由于李贺生命的短暂,因而唐宋间有关记载李贺生平的材料,均极为简略,且错误亦多,而其婚烟问题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如杜牧在李贺死后十五年所撰的《李贺...  相似文献   

2.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三级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贺生年考     
李贺是唐代诗坛的著名诗人。他的生年向有两说。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受集贤学士沈子明之托,为李贺所遗二百三十三首诗歌作序,时间是太和五年。杜牧在序文的后段,叙说了李贺的家世,盛赞了李贺的诗歌,结尾处云:“贺生二十七年死矣。”又云:“贺死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先生遗作中的《李贺年谱》,比前人有所进展。但因李贺资料较少,疑窦尚多。笔者不揣冒昧,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李贺享年问题 李贺到底活了多少岁数,唐朝人已有不同的记载。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序》说: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说: 长吉生时不过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5.
《源氏物语》与白居易的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式部的生卒年月,据她的日记《紫氏部日记》推算,大约是公元978—1016年,这段时间在我国属北宋,在日本属平安时代,据日本西乡信纲等著的《日本文学史》载,日本人学习汉诗,大约创于日本天智天皇在位时期,相当于唐代高宗在位时期。日本平安时代,写汉诗已蔚然成风,为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所倾倒日本皇室贵族、高官,都将学习汉文诗视  相似文献   

6.
樊宗师字绍述,南阳人,韩愈的好朋友,唐代著名的古文家,他的古文在当时很有影响。关于他的生卒年,《新唐书·樊泽传附樊宗师》没有记载(《旧唐书》无传)。修订本新《辞源》说:“樊宗师;公元?——821?”这是不知道樊宗师生于哪年,有必要加以考证;又认为他大约死于公元821年,就是唐穆宗长庆元年,也值得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杜牧,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是晚唐的杰出诗人.万年南三十五里有地名樊川,杜牧的祖父杜佑在此建别墅.杜牧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于大中五年出俸又修葺一番.因此杜牧自号樊川子,并曾对其外甥裴延翰说,以后你为我的文集作序,称为樊川集.其后,裴延翰编辑其诗文,果然命名为《樊川文集》.  相似文献   

8.
洛阳新出汤贲墓志中记载其曾祖汤允为沙州刺史一事,根据汤贲本人的生卒年月,以及汤贲子嗣墓志所提供的相对代际,可以推测汤允为沙州刺史的时间大致在武后时期至开元时期。根据现有沙州刺史的资料,及唐代刺史任期、转迁频率之规律,汤允最有可能在长安四年至景龙四年中担任沙州刺史。又根据传世文献中所载汤嘉惠之生平履历与汤允比对,以及二人名字训诂的契合,可以推测唐代河西节度使汤嘉惠可能即汤允其人。汤允官沙州刺史这一关键信息,与汤嘉惠的生平和官历正好衔接在一起,对于重新认识汤嘉惠在经营安西、北庭地区的经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写的一首诗,名为《赠别》。写这首《赠别》时,诗人杜牧在失意之中,正要离开扬州,此诗是送给一位相好的歌伎的。  相似文献   

10.
杜牧诗文编年,缪钺先生做了扎实的考证工作,《杜牧年谱》,给杜牧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后又有胡可先、曹中孚同志的《杜牧诗文编年补正》,《杜牧诗文编年补遗》,在《年谱》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进展。但是,截止目前,杜牧诗文,特别是诗歌,尚有相当数量未曾系年,这对杜牧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罕。笔者喜爱杜牧诗文,研读中略有发现,愿将所得奉献给大家。其中《年谱》、《补正》、《补遗》未系入的,诗十首,文一篇;《年谱》、《补正》误系、或未加考辨和考证不确、不充分的,诗八首,文三篇。笔者考辨、补正杜牧诗文写作年月,除了引证历史资料记载外,着重从诗文本身的思想内容与语句进行辨析,有的作了推理判断,因而难免错误,望方家、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研究史上的重要的一家。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以及对李贺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 ,都非常精当 ,对我们研究李贺诗歌和唐诗 ,都具有指导意义。钱钟书在对李贺诗歌批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艺术 ,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历代评论家对李贺诗作风格的定位问题评论颇多 ,意见大相径庭。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李白、杜甫等有唐一代大文学家相提并论 ,超出了李贺自身的文学贡献 ;另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杜牧、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归于一类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有的评论家抱有一定的偏见 ,对李贺及其创作持一种贬损态度 ,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这些评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的定位标准 ,并把李贺与其历史实际结合起来 ,综合历史评论家的论述 ,剖示并确认李贺诗作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岳英灵集》作为我国盛唐的诗歌选集,这个时期的主要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崔颢等人的优秀诗篇都得以入选,从整体上反映了盛唐诗歌的面貌。然而书中却独独没有著名诗人杜甫的诗作。这一直为文艺界所关注和争论。笔者以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在不能还原当时情形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相关史料大致推测历史曾经的可能性。由于《河岳英灵集》遴选诗歌的标准比较客观、正确,通过对《河岳英灵集》和杜甫生平及诗作的分析,可推测杜诗未入选《河岳英灵集》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杜甫在殷选编《河岳英灵集》时尚未蜚声诗坛;二、杜诗风格与编选者的主张及当时诗歌审美的主流相悖。  相似文献   

14.
李白性喜游览,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李白性格豪放,游历中结识了杜甫等一批文人墨客.他所游历之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他所结交的诗人朋友,思想各异.这一切都对李白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历访名山、道观,与道士们往来."十岁观百家",接受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故而成为具有"似道非道、讥儒实儒、兼具纵横家、佛家等思想"的作家,多元文化在他身上得以集中地体现.这种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另类"思想,是唐代社会各种思潮兼容并蓄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5.
除《全唐文》所录《罔两赋》《公卿朝拜诸陵奏》,《唐文拾遗》所辑《请详定开元时令奏》《明立私钱赏罚奏》《社稷改用太牢奏》五篇外,包佶还曾作《道瑾文》《杜佑去思碑》《山谷寺三祖大师偈》。还曾为道一碑纪述,为窦叔向集制序,曾以书荐灵澈于李纾。《御定全唐诗》中所录包佶诗中《寄杨侍御》《再过金陵》非包佶所作,除孙望《全唐诗补逸》包佶诗《翻经台》外,他还曾作《奉送刘侍御赴上都》诗。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李贺生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李贺生平研究中存在较大争论的生卒年、科举等系列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笔者认为:在诸多观点中,李贺生于贞元七年(791)、卒于元和十二年(817)、终年27岁的说法应是可靠的;韩愈、皇甫湜第一次见李贺的时间应该是在元和二年(807);《十二月乐词》不应该是李贺参加府试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试论贺铸对杜牧的认同与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对贺铸的影响是一个明显但少有人提及的问题.<东山词>中以三种方式袭用了大量的杜诗,体现了贺铸对杜牧第二种人格形象的强烈共鸣与认同.这是由于二人身世经历与人生目标的异同所造成的,同时也是贺铸在创作活动中自我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选本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批评形态。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学思想的变化轨迹。研究唐中期唐诗选本可以明了唐中期唐诗观念流变的路向和诗歌审美倾向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应李是宋末元初福建建阳知名学者,理学传人,生平事迹所知甚少。其生卒年应在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稍前后到元泰定元年(1324)之前;曾祖父应为刘炳、祖父为刘填;其同道文友可以考知者有熊禾、胡一桂、詹君履、李重峰四人;三种《建阳县志》所记刘应李曾师从真德秀学习均是错误的;《全宋诗》所收刘应李诗2首均误。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政事诗从初盛唐的"四杰"、陈子昂、杜甫到中晚唐的元白、小李杜等,贯穿了整个有唐一代。这些诗歌犹如一幅唐史画卷,从多侧面反映了唐代政治及军国大事。唐代政事诗的产生,缘于传统诗教观念及诗人强烈的参政意识,同时也是诗人这一群体独特的性格特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