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5,18(6):93-9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合理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户籍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整体推进,综合进行。  相似文献   

3.
加快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约300万左右,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18-20万人。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前热点的“三农”问题出发,着重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可回避的、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根本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克服盲目流动的倾向。通过体制、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更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等措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聂亚珍 《兰州学刊》2008,(2):103-104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必须根据问题的成因,坚持科学原则,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措施,各种渠道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6.
浅谈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后备资源不足 ,人地关系紧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 ,已经成为制约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在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根源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后认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发动机”。文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对决策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还会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影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方向是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具有优势;就地转移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现实选择;国际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之路;工程性移民也会对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少英 《学术论坛》2001,(Z1):56-59
一、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必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转移和地域转移的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以在大中城市寻找就业门路,也可以通过城镇化实现就地转移,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国内及国外的劳务合作。可以说,劳务输出在某种意义上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结构性失业将成为我国加入WTO后的主要失业形式。加入WTO后,结构性失业将面临着诸如劳动力供求矛盾尖锐、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力大规模转移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解决结构性失业的经验,必须采取以统筹兼顾、多条腿走路为思路的若干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结构性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推进农业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解决农民就业 ,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在这项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改革户籍制度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 ,帮助农民实现向非农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二元工业化是在城市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现有的地(市)、县(市)和乡镇为依托,构建并发展广大农村的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聚集,推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并实现农业产业化,达到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的。二元工业化结构的构建必须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实现劳动力转移为根本,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工业化(或产业化)过程最终建成高、中、初三级城市模式,达到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实现二元向一元、同质的现代经济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导致从根本上难以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研究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形势,探究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转化和农村城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实证研究邯郸区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获取不同的转移类型,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廖宇翃 《西部论坛》2011,21(1):41-46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知识和信息分布不均衡,应强化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城乡均衡发展促成知识和信息的城乡均衡分布,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及价值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就业为中国庞大的城镇失业人口、流动人口及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生存空间,由此我国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迄今我国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这样一来,科学界定非正规就业,正确评价其社会价值,就成了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的现实所需和研究所需,这也是城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大虎  李建磊  金浩 《河北学刊》2007,27(2):228-231
本文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其次,对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进行了计量阐释,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对河北省境内11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了聚类解析;最后,提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