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角度看,“9.11”事件的发生是由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失衡以及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巨大的国际政治权力落差所导致的。那么,是什么造成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这一权力的落差呢?本文对此进行追问,认识到伊斯兰教和西方基督教新教之间的不同物质财富观念是这一权力落差的重要历史根由之一。而这两大宗教又是这两大文明之所以成其为自身文明的内在核心要素,所以这种国际政治权力落差又表现为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文明之间的冲突。从“9.11”事件可以看出,美伊之间的“文明冲突”有着坚硬的宗教内核。  相似文献   

2.
自美伊关系断交以来,美国认为伊朗对其国家安全、外交、经济以及盟国利益产生威胁。美国对伊朗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单边制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制裁是美国对伊朗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美伊关系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美伊关系一直以来起伏不定的状况。美国对伊朗制裁多年,对伊朗的国内政治经济产生压力,但制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美国的制裁政策强行将第三国利益卷入其中,惩罚不遵守美国单边制裁的第三方国家的做法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波斯文明内核,伊斯兰精神气质的伊朗,独特的政治地缘,丰富的油气等资源增强了伊朗外交的国际资本。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倒台以后,如何处理伊朗问题,特别是伊朗核问题,成为对美国及欧洲盟国的重要考验。伊朗强硬派“平民总统”内贾德执掌政权,伊朗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充满变数,同时伊朗积极开展东方大国外交,对地区形势乃至大国关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伊核危机实质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战略与伊朗实施地区强国战略上的冲突,致使两国矛盾不断升级.核危机下美伊两国的社会政治心理、美伊两国的整体实力、美伊战争所付出的代价、美伊两国的决策能力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促使美伊两国在策略上,选择走对话和谈判的道路,致力于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  相似文献   

5.
1979年,伊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世俗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以“伊斯兰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神权政体,这一体制决定了伊朗外交的特殊性,实行“输出伊斯兰革命”和“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影响了海湾地区甚至整个中东的政治格局,随着伊朗政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一外交政策也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虽然他宣称“提出文明冲突的论点,是要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借文明、文化谈国际关系,用文明、文化冲突替代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他的文明冲突论是冷战后美国国内战略家、国际问题学者和各大智库关于“谁是美国的潜在对手”、“谁将挑战美国霸主地位”大讨论的一个产物,在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问题上,为美国决策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视角。将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和东亚的儒家文明视作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的文明冲突论,在美国国内、中国,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引起了震动,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出现的伊朗核危机,使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恶化,“是否允许伊朗发展核武器”似乎已成为两国关系的症结。但从美伊关系史可以看出,政府关系要比核武器重要得多。目前美国与伊朗对如何处理核危机分歧严重,其争论的实质仍然是核问题能给各自带来多少利益、能使各自获取多大的战略优势。作为主导方的美国,其咄咄逼人的态度除了有石油因素外,还有伊朗自身对美国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72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为了推动越战“越南化”政策的进程,尽早从越南撤军,实施了向南越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的“超大计划”:向南越提供以F-5A型战斗机为主的各型武器装备,增强南越军队的装备储备;通过谈判使盟友伊朗提供急需的战斗机.“超大计划”中美伊战斗机合作不仅深化了美伊关系,而且为美国越战“越南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i001-i001
伊朗历史上曾奉祆教为国教,具有悠久的祆教文化传统,但最终为阿拉伯人所征服,伊斯兰教实现了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本期国际政治研究专栏《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翔实的论述。文章认为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伊朗信奉祆教的波斯民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个部分,即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中国威胁”论的背后,冲突还是融合,论述了在该如何看待当代世界及其冲突,评论了美国学者塞谬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他的论点经不起理论、现实、历史的检验。本文认为,国家利益的对立是现代国际冲突的根源,把它归罪于文明的差异是不能成立的;炮制根本不存在的“中国威胁”论是为了给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辩护,把不同文明圈的国家作为敌手来对待是危险的;文明间的“差异─—碰撞─—冲突─—重构─—融合”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文明间的冲突将永世长存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伊朗不断地接近"核门槛",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应对伊朗的核问题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对伊朗采取的一系列外交动作表明新一届政府的外交团队将其对伊核问题的政策从布什政府的单纯大棒政策转向了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即以对话加联合遏制取代了遏制与打击。但是由于这一调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两国之间的冰冻与敌意,故不能真正改善伊核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内贾德上台后,伊朗在核问题上态度强硬,但又注意讲求策略,避免矛盾彻底激化,其真实意图是促使美国进行直接谈判,从根源上解决核问题。伊拉克战争后内外交困的现实处境是伊朗寻求伊美关系缓和的根本原因。在伊朗已经愿意有条件妥协的情况下,不排除美伊关系缓和的可能。如果美国在关键问题上不做让步,伊美将会走向军事冲突,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将是美国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3.
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曾一度严重削弱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在伊朗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促进了伊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次改革由于在客观上超越了当时的国情而遭至失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在伊朗民族主义支持下,摩萨台政府对英伊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由是导致了英伊的石油之争,为美国势力渗透到伊朗及中东提供了机会。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英伊石油争端,杜鲁门政府对摩萨台政府采取有限或中立政策,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则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尽管两届美国政府对摩萨台政府的政策有着显著不同,但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伊朗“第三国外交”战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伊朗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积极借用欧盟外力平衡美国压力,多次化解了核危机,避免了联合国的制裁和美国的军事打击。伊朗成功引入欧盟外交斡旋机制得益于其近代历史上传统的“第三国外交”战略思想。关于伊朗“第三国外交”,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系统分析和专题研究得很少;本文旨在阐述和评析“第三国外交”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过程、历史影响以及伊朗处理核危机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伊朗北邻苏联 ,南扼波斯湾之咽喉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战初期 ,它奉行中立政策 ,周旋于英苏和德国之间 ,力图使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但终因在德驻伊人员问题上 ,与同盟国发生龃龉 ,导致盟国出兵伊朗 ,迫使其放弃中立。伊朗最终以特殊的形式 ,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苏联藉战争之需 ,在伊朗北部构筑势力范围 ,使苏伊关系日趋紧张。战后初期从伊朗撤军问题导致了美苏关系的恶化 ,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朗核问题成为又一个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中东热点问题。作为一个在中东拥有重要政治经济利益的实体,欧盟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比二战以来任何时 候都更加积极主动的立场。这种立场,正是后冷战时代欧盟中东战略在中东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美元循环周转机制与金融危机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领域频繁发生货币危机,当前更是出现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探讨地区性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必然要审视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循环周转机制导致了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这一机制包括在世界范围的美元发行、美元流通和金融自由化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美元发行使美元具有“美元本位制”功能和“世界基础货币”地位;美元流通的结果产生了“美元殖民地”和“劣势货币”;金融自由化是维持美元循环周转机制运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沙特阿拉伯面临三大威胁:美国与宿敌伊朗和解、美国和里海地区加入对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以及周边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和高失业率带来的政治动荡。美国中东政策变化的推动力来自其重返亚洲的战略以及中国对此的应对。美国力推TPP,而中国则力推地区综合经济伙伴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沙特阿拉伯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虽然它将极大地改善伊朗作为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的地缘政治地位,但如果沙特阿拉伯在安曼与伊朗之间的霍尔姆茨海峡建海底隧道,在也门建通往吉布提的红海大桥,阿拉伯半岛则将变成连接亚洲与非洲的陆上通道。这样一来,沙特阿拉伯可以一石三鸟,与伊朗和解,推动自身经济结构多样化,并为周边国家提供经济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20.
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当今世界信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信用法律法律相对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信用法律主要包括关于信贷与租赁的法律、关于信用报告的法律、关于平等授信的法律以及关于公平债务催收的法律等,这些法律对于促进美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信用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以信用交易的充分发展为先导;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形式多样。在美国信用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信用报告体系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发展我国的信用经济,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以建立信用报告体系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