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原指树之根,多喻指根基、根本之意。 “根”是古代彝族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意象。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彝族诗论家 们多运用“根”意象表述诗学思想。 阿买妮是彝族古代魏晋时期的大毕摩,女诗人,更是彝族古代诗学的奠基者之一。 她的诗 论著作«彝语诗律论»中多处使用“根”意象构建审美系统,表述诗论主张。 通过意象批评方法,对彝族古代文论家阿买妮«彝 语诗律论»中“根”意象进行考察,深入探寻“根”意象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彝族同中国各民族一样,是诗的民族。她不但善于用诗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而且有着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彝族古朴的诗学遗产充分体现了人和诗的本质,从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雅精深的思想文化成就。 《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这三本书,现系统地搜集了彝族古代十二位大布摩用彝文写就的民歌体十二部诗歌论述,这些彝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彝族文化的民族特点,研究彝族诗歌的根本特质,研究彝族的思维方式等等,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述源思维是对彝族精神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思维方式,它极大地影响了彝族古代诗学的审美运思方式。彝族古代叙事长诗《红白杜鹃花》述源溯始、探始寻根的致思趋向明显受到述源思维的制导,长诗叙事寻源溯始,完整详尽,写人盘根究底探寻心路历程。同时,长诗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环境、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彝民族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4.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5.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她的民族志审美、文化"深描"及诗性道说,"复合"地呈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在文化书写上的异质性追求与探索精神,也进一步确认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民族志写作所具有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底蕴,借鉴西方意象诗学的理念,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众多新颖、独特、韵味深厚的意象,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诚挚的民族情感,又融入了诗人对现代文化精神的理性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民族文明复归、文化繁衍的深切关照。该文从象征意象、意识流意象、变形意象等三个方面对阿库乌雾汉语诗歌的现代意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美国长篇诗歌创作艺术的核心是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诗人们强调个人与民族之间的血肉关系,往往透过个人的眼睛放眼整个民族与时代,置个人的情感于时代精神之中,融抒情式的灵感与史诗般的抱负为一体。研读查尔斯·奥尔森的《投射诗》、《人类宇宙》等诗学论著及其长篇诗歌《马克西姆斯诗篇》,不仅有助于理解现当代美国诗歌与诗学理论,而且为更深刻地把握现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腊罗巴彝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本研究通过对腊罗巴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其在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起源和传承作用。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腊罗巴彝族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进而提出彝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方法。该研究对构建彝族地区的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有多种解说。有学者认为在史前史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笔者追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彝族文字起源研究和探索的论说,将彝族文字创制或产生情况归纳为神奇的民间传说、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或考证的刻画符号三种类型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彝族文字起源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甚至更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彝族民歌在历史的洗濯中,必然不可避免的打上本民族意识形态烙印,而彝族的宗教信仰,是彝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原始宗教借原始民歌以宣传,原始民歌借它增加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并推动彝族先民的物质生产,丰富精神生活,形象地记录了彝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并将彝族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彝族内部文化现象例证说明彝族自古就是生息在西南地区的民族,它不是外来民族,也不是北来、西来、东来的民族。特别是过去认为北方氐羌南下形成彝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彝族传统民歌与流行音乐的交汇,影响了彝族时代文化记忆的表述。通过对彝族传统民歌与彝族流行音乐作比发现,不论是传统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都体现了民族的时代思考与文化智慧。彝族传统民歌以生产生活和神话、历史等为基础进行编唱,倾向于描述场景或民俗文化,进而表达感情。彝族流行音乐则以传统文化为引,吸纳时代文化元素,借用流行音乐的要素创作,形成新型彝族民歌。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传统民歌与流行民歌呈现受众广、传播路径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共同传唱民族文化。由此,彝族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音乐的交汇,丰富了民歌的形式,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4.
藏族彝族大学生自我接纳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运用自我接纳量表对藏族大学生和彝族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情况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彝族大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接纳倾向;由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自我接纳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性别差异表现为藏族、彝族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排斥否定的自我;藏族、彝族大学生在自我接纳上表现出不同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5.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作为云南红土高原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勤劳、勇敢、智慧,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土掌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本文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渊源、选址、建筑风格等层面,浅论彝族土掌房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彝族群众参加本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消费、意识、活动的形式、制约因素以及人们对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的态度等进行了社会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摘要]水西地区地处贵州省西北部,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地区,明末清初形成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汉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土家族、穿青(未定民族)等族体在内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彝族势力急剧萎缩,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彝族族内关系、彝族与其他民族族际关系、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重塑了这一地区民族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新诗理论的发展变化,也与一般诗学文化的变迁一样,大致循着这样两条不同的途径——第一条是按本民族诗学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变迁,即在拓展、深化、推进自己固有的东西中,诞生新的因子。第二条是在外来诗学文化影响之下的变迁,也就是说引进自己诗学传统中从未有过的新鲜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外来的诗学文化不仅仅以其新的内容、新的形态进入了本民族诗学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起了一种酵母和催化的作用,促使本民族诗学文化在内容、格局与形式上都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研究彝族著名诗人、学者罗庆春的诗学,不能规避的是对其诗歌批评方法的研究与分析。罗庆春在研究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及发展时,既运用了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方法,也借鉴了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为其较为成熟的诗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称是一个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显性特征之一 ,它往往与该民族的源流有一定关系 ,用自称当中的一些特征往往可以廓清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线索。彝族自称中的“濮”、“泼”、“拔”等特征是古“濮人”之“濮”在彝族文化 (自称 )中的延续 ,“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的源流关系。本文以史籍资料和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 ,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论证彝族与古“濮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