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龙江流域书法史,始于公元7世纪的渤海靺鞨.此时期在渤海靺鞨与唐王朝中原地区频繁往来与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本土的书法人才;上至王室下到工匠长于书法者不乏其人;渤海靺鞨的书作无论书体类别、风格形式、文字载体还是书写目的,都表现出相当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大、小凌河流域,是东北区域文明、幽燕文明、草原游牧文明以及海岱文明的重要交汇地区.所分布的各类历史与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从距今1万年开始直到明清时期.其历史文化遗存从来没有断裂过.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一地区不断被发现.尤其是先商文化的起源与孤竹国文化,均与大、小凌河流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的形成和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也都与大、小凌河流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流域满族历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流域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源地.从文献记载来看,满族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为黑龙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东北边疆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在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朝和清朝三个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五京包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源)府、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目前,学术界关于渤海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的地理位置已成定论,即上京龙泉府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位于吉林省和龙市头道镇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的八连城;西京鸭绿府和南京南海府的地理位置则一直存在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南京南海府位于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的青海土城,西京鸭绿府位于吉林省临江市市区附近。本文主要从如下三方面针对近十年来,渤海国五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其一,渤海国五京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其二,渤海国五京的建筑形制与五京制度;其三,渤海国五京的交通及历史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广西府江流域社会变革的重要阶段,导致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为万历府江僮乱的平定与清初客人的进入。本文以府江流域昭平县黄姚街为中心,将该社区的构建置于区域变动的大背景下展开讨论,力图理解在此过程中,土民、客人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如何透过变革祭祀系统、重述祖先故事以确立其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渤海建国史由于受到新罗、日本等史料的影响,造成两<唐书>中<渤海传>与<靺鞨传>的矛盾记述,并造成了渤海建国史研究中"依附"说、"白山"说以及"叛乱"说等误区.本文重新审读靺鞨族史、契丹族史与渤海建国史,指出日本史料,尤其是新罗史料之误导,使渤海史研究走出误区,还渤海建国史以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9.
序渤海是从七世纪末直到十世纪初存在于今中国的东北部及朝鲜咸镜道地区的国家。渤海国自己的记录散失殆尽,尽管被称为“海东盛国”,但其实体并不太清楚。关于渤海的建国者有高句丽人说和靺鞨人说,至今尚未统一。战前,我国由于与“满洲”的关系,所以也很重视渤海史,并发掘了以五都上京龙泉府遗址为首的渤海遗址。只是,当时的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与我国的关系史、地名考证。到了  相似文献   

10.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古称肃慎、靺鞨、女真等。她在祖国北方跃马扬戈了几个世纪,曾一度独立建国(渤海国),两次入主中原(金朝、清朝),对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渤海国的主要居民的族属、国号的分析阐述了其国为靺鞨之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论述了延边城市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人文、民族、地缘等因素,并对多元文化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认为,延边多元文化格局对图们江下游国际合作开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对图们江下游合作开发的战略性课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群山环抱、一水中流,风光秀丽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龙水多龙海村西山坡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墓,这就是渤海贞孝公主墓。据史书记载,这里在唐代归渤海中京显德府管辖。公元688年,唐军攻占高句丽都城。高句丽投降后,棘韬贵族大祚荣在辽河一带起兵反抗唐朝,后来以牟山城(今敦化境内)为据点,控制了粟末棘鞨各部和高句丽遗民。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震国,建都于敖东城(今敦化市)。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曾册封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改震国为渤海国,属唐朝。渤海国强盛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贞孝公主墓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大钦茂的四女贞孝  相似文献   

14.
2006年阿城出土的石尊当为渤海国靺鞨人的遗物,后经女真之手,作为金朝开国典祀,建元"收国"的重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研究渤海国遗址的分布特征,了解并归纳渤海国历史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民族政权的演进,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地方民族文化,从而让渤海国遗址的保护真正落实,在保护中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与中亚粟特文明的关系是渤海史研究的新领域。从文献学与考古学的整合研究情况看,粟末在营州期间就与粟特移民有密切关系。并因之参与了隋唐时期在营州地区的政治、军事活动,为粟末部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渤海国建立后,原营州粟特移民亦随之成为渤海国之编户,在渤海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作用,并在渤海国的经济贸易、金融流通和宗教文化建设中产生了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7.
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军 《民族研究》2006,(2):87-96
靺鞨七部的名称始见于隋代。唐人对靺鞨七部的区别已不甚清楚,对伯咄、安车骨皆统称为靺鞨,乞四比羽出自这部分靺鞨。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未参与渤海建国,余部依附高句丽,即“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大祚荣出自这部分粟末靺鞨。渤海建国集团主要由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构成,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相似文献   

18.
唐代,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民族共同体)有渤海靺鞨、黑水靺鞨、室韦、乌罗浑、乌丸、达姤、达莫娄、流鬼等。这一时期,有的民族发展较快,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有的民族仍停留于原始社会阶段。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发尽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差距,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本文试探讨这些民族在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9.
在渤海史研究中存在诸多争论 ,渤海早期国号之争是其中之一 ,有的论者认为渤海早期国号不是震国而是革末革曷。本文从革末革曷与震国、振国与震国、革末革曷与渤海三个方面 ,就乞乞仲象————大祚荣所领导的粟末革末革曷族团在复杂的历史氛围中坚持正确路线建立国家的重要阶段 ,对渤海早期史及其国号作了必要的考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重要的都城,它不仅仅是渤海的政治中心,更是渤海国的文化中心。自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对渤海上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之后,在这片遗址中陆续浮现出重要的历史信息,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尤其是近30年来,对于这一区域内的历史古城——渤海上京城的研究更是成为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