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诗刊>从57年至64年发表的共13期的"编后记"反映了国家对诗歌创作的管理与监督,体现出国家对一个时期文艺创作状况的基本看法,是话语权力拥有者根据需要而向外界提供的一种特殊文本.在这个特殊文本中反映出的社会环境、社会情感和社会功能能够加深我们对1957年至1964年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理解并对此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想像对现实的征服--赵树理"问题小说"内在结构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内在结构由现实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两部分构成.现实的世界是为了提出问题,揭示现实的矛盾性,想像的世界是为了解决问题,突现主流政治的光明性.赵树理这一在文本中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性正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再创造他通过对现实矛盾与现实黑暗的理想主义超越,用意识形态的逻辑建构出一个想像的世界,以想像世界征服现实世界,来突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力量,最终使现实世界与想像世界达到和谐与统一.这一创作理路也在赵树理文本的艺术形式层面表现出来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出集体意象和个体群像统一的艺术特色,同时它的突显也造成赵树理文本中不可避免的创作缺陷.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幽默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默是一种生活观,表现出超常性、超俗性.幽默文学,是文学中风格较为特殊的一类,在中外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它们二者的生成发展与文化史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7.
战争海报:"墙壁上的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海报是一种重要的视觉文化文本,是"视觉-说服"的统一体.本研究对由438幅战争海报组成的一个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发现1.战争海报表现出了一种鲜明的特征"对武器的迷恋";2.战争海报有特殊的海报修辞术--"非武器的武器化"--的现象存在,但不普遍;3.战争海报的性别表征绝大部分是以中青年男人(而非女人)为图像元素;4.战争海报绝大部分是正面地表征我方人员,同时,反面地表征敌人;5.战争海报中有特殊的海报修辞术--"妖魔化敌人、神话化自己"--的现象存在,但不普遍.  相似文献   

8.
八脚词是明代八股文一种少为人知的异称.该文认为"脚"这个术语起源于宋代文章学,它是宋人分析文章的特殊术语,指一种具有并列意义的层次和结构形态."八脚词"这个名称透露出八股文与宋代儒学、宋代考试文体具有某种关联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清代考据学是学术界多次探讨的老问题.众所周知,它曾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复古主义思潮,其影响之深,甚至波及到了整个社会.然而人们只知其影响之深之广,至于如何之深之广,则较少有人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仅以当时的画界为例,通过叙述"四王"画派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藉以展示考据学派对"四王"画派影响的具体细节,同时揭示出"四王"画派产生的深层次学术原因,从而推动清代文化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代考据学是学术界多次探讨的老问题.众所周知,它曾在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复古主义思潮,其影响之深,甚至波及到了整个社会.然而人们只知其影响之深之广,至于如何之深之广,则较少有人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仅以当时的画界为例,通过叙述"四王"画派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藉以展示考据学派对"四王"画派影响的具体细节,同时揭示出"四王"画派产生的深层次学术原因,从而推动清代文化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团购页面不同于一般的广告文案传播媒介,它能够为团购页面文案文学性的存在与展现提供平台与空间。团购页面文案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元素,类属于网络广告文案。为消费者呈现不同的购物感受,在购物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团购页面文案成为让文学与生活相结合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平面化方式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绘画艺术的复制性和复数性生动的映射出我们时代的文化特质,通过对细分化了的“深度”的层层剥开,以“失真”的艺术手段和“实时有效反应机制”充分的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多元的社会景观,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万岁》汉版616页本是北京外文局246页本的增订本,武大版16开5集是网上流行的万岁本。  相似文献   

14.
超阅读: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计算机和万维网的普及,以电子超文本为对象的非线性阅读(即"超阅读")在人类的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超阅读的特点是追随链接以把握文本间性,实施跳跃以进行网上冲浪,提供选择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在看到超阅读正向效应的同时,必须注意它所潜藏的丧失方向感、逻辑感、历史感的缺陷,相应地采取完善导航机制、实现自动连贯、确立价值标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前后纷繁的论战中,科玄论战以其影响之广、延续时间之长而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中西学战的角度外,论战的编纂层面以及由此而带出的论战文献版本与修辞特点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部文集的编目设计、页码安排以及出版过程即或是一种可供解读的文本,编者何以如是这般地进行编纂,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与立场的表达。科玄论战文原本刊载于报刊,民国报界复杂的派系纠葛、出版家社会效应与商业利益的权衡以及学人对所办刊物的鼓吹都不自觉地对论战施加了影响。本为报刊文章的科玄论战文编纂成册后仍保留了报刊文章的若干特点,论战中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正是由这一载体的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兼容的优先领导--土家族古代学校教育史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殊的地缘条件 ,使土家族文化对汉文化的汲纳 ,成为其文化兼容的最重要的方向 ,而这种兼容具有导向意义的优先领域就是教育 ,尤其是学校教育。一部由巴人时期、羁糜时期、土司时期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时期四个阶段构成的土家族古代学校教育史 ,就是一部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互动、特别是土家族文化对汉文化汲纳兼容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仪式中的暴力与牺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暴力作为一个文化主题长久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传承,当今更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紧张话题。然而,在暴力“一剑双刃”的品质中,人们对诸如暴力的体认,对暴力形式和内涵的认识以及在暴力的工具性使用等方面,尚未充分厘清。人类学及文化研究对暴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在许多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尤见于仪式理论中。本文试图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释,以经典民族志为依据,对暴力的意义、仪式中的暴力和牺牲的作为进行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越来越关注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对比中国翻译史上两位杰出人物鲁迅、林语堂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主张,不难发现他们二人身处相同的历史时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文本、翻译策略的选择大相径庭,这表明翻译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译者的主观选择,翻译过程中的选择与译者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作者自身的文化态度、文化立场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青海民族文化史是青海民族史的延伸 ,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章就如何展开青海民族文化史论述和研究问题作了探讨 ,认为应当坚持总论和分论相结合的方法 ,即 :“总论”以纵述历史 ,究其源流 ;“分论”以横陈门类 ,详述事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尽己之力,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平面设计的 载体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