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在党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既符合现代生态治理多元共治的基本要求,又突出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具有巨大优势: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多元共治的制度保障;坚持人民利益宗旨,凝聚多元共治的各方力量;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提高多元共治的协同程度。同时,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矛盾:生态治理任务的长期性与治理使命的接续性矛盾,生态治理观念的全局性与治理职责的区域性矛盾,生态治理成效的滞后性与治理考核的时效性矛盾,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性与治理实践的复杂性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现实矛盾,可将生态治理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相结合,将生态治理全局视野与区域目标相结合,将生态治理长远目标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治理管理创新与科学执政相结合。合理解决这些矛盾,不仅能推动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也能培育和提高干部、公民、企业等主体的现代素质和生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生态多元治理模式作为对当前行政监管民主化、公共化的回应,在治理主体、主体间权力关系、治理规则、治理制度上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解决当前生态治理中过度依赖环境行政管制而带来的制度困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通过法治保证提供一种稳定高效的利益博弈框架来防范治理陷阱,实现主体间互动合作。生态法律规范体系也应围绕多维分权共治和柔性开放的规则制度体系构建,适时作出调整,以治理主体、主体间权力关系为法律之经,以治理规则、治理制度为法律之纬,构建生态法律规范网格体系。  相似文献   

3.
推进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打造湖南"三高四新"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现状,发现在现阶段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序运转.为破解上述难题,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论证各参与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责任关系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分别从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以及多元主体的合作方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元参与是推进城市更新的基础与保障,具有多重现实价值,有利于形成"共建"效应,降低城市更新投入成本;有利于形成"共治"效应,平衡复杂利益诉求;有利于形成"共享"效应,满足以人为本发展要求.发达国家在推进城市更新进程中,已经形成注重平衡多元主体利益需求、多元主体合作开发、横向协同组织领导等经验.目前,我国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仍然存在多元参与的法律保障、组织领导、利益协调、激励引导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完善鼓励和支持多元参与的法律法规、多级联动组织领导体系、多渠道协商沟通平台、多样化激励引导措施,推动高水平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5.
清代在苗疆的立法和法制策略是在经验摸索中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在积极推行官方法律的同时,认可苗民的习惯法,实行有限的因俗而治。清代统治者根据社会情势、适用对象和案件性质的不同调整法律策略,决定规范的选择和适用,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多层级的法律体系,其中所蕴含的经验与智慧,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视角下森林碳汇法律保障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碳汇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在国际法的框架之下,国内法如何对森林碳汇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即国内法在应对森林碳汇方面如何做出具体的法律制度选择,是我国森林法制建设中的迫切问题。森林碳汇的法律制度选择应当体现森林生态学的规律,从森林培育的角度,法律制度的选择包括植树造林制度、封山育林制度、退耕还林制度;从森林保护的角度,法律制度的选择包括森林防火制度、森林病虫害防治制度、人为毁林的预防和惩处制度;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角度,法律制度的选择包括森林分类经营制度、森林碳汇交易制度、森林采伐制度、森林保险制度和森林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7.
多元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福克斯和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不仅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而且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仍存在公共能量场发育不完全、话语形式选择偏差和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推动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可以从通过赋权赋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公共能量场、根据政策情境选择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话语形式、在互信的基础上坚守话语的正当性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8.
《南都学坛》2017,(5):92-95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改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多元共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转变基层政府治理的要求,对促进基层政府在治理中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基层政府简政放权、实现基层政府的"瘦身"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推动基层治理,基层政府应树立多元共治理念,完善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基层自治,实现基层善治。  相似文献   

9.
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是有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甘溪侗寨合约食堂治理模式为分析对象,深入探讨了内生动力的表现形式、逻辑机理和激励机制等内容。基层社会内生动力体现在采取以基层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多元共治、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融入基层社会自治规范、基层治理体现群体文化认同的引导等方面。而梳理内生动力各要素的逻辑机理,表现在多元主体共治与基层群众自治耦合衔接,共同需求、共担责任、共享利益是治理内生动力源,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具有动态性等方面。激发内生动力产生治理效能,需要强化基层群众共生性受益群体意识、激发基层群众有效参与的可持续治理措施、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形成与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多元法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具有多元性特征 ,任何社会都具有多元性的规范秩序 ,多元的规范秩序是同一社会环境中制度的组成部分。文章从文化多元与法律多元理论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多元法律文化 ;我国现今多元法律文化冲突与选择诸多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