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杨吴是五代时期十国之一。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主要是奉唐正朔,接受唐的委任;与梁是从联盟到隔淮对峙;礼尊后唐,坚持平等往来。与其周边政权的关系经过多次较量后,吴国采取了保境安民的政策;除了与楚对抗外,与吴越、荆南、闽等政权基本保持和平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
敦煌契约文书保存了许多唐、五代口语词和俗语词,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语料。这里选择数例《汉语大词典》未收之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的古文成就不高,所以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是在中唐儒学的推动下,晚唐五代古文已经有了许多新变,它与儒学的复兴相表里,成为从中唐走向北宋的重要一环。这也许才是它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五代成都画坛群星璀璨,是全国绘画的中心。主要原因是唐二帝避乱入蜀名家游从而至、前后蜀主对画艺的重视。本地区相对和平,经济稳定发展,对绘画、雕塑艺术的创作、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亦关重要。成都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佛教造像上,其唐、五代成就虽无法与此前辉煌的南北朝时期相拟,但也留下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章简要考察唐末五代水军的规模、职能以及水战的影响因素、攻备之术等。认为水军建置是相当普遍的,水战地区则有一个北移的轨迹。水战在军事上的作用渐趋重要,在兵种、战式上的南北差异则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卢仝是中唐一位以诗风险怪著称的诗人,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重要成员。卢仝死于“甘露之变”一说,不见于唐史,亦不见于卢仝同时代人及晚唐、五代人的诗文,直至入宋以后,始有记载。而影响最大的,当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五《卢仝传》中的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8.
五代兵制沿袭唐制 ,而臣服于五代各朝的马楚兵制 ,一般来说与五代类似 ,但也有不同之处 ,特别是对五溪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的“都誓主”制 ,是在新形势下的一种创造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7,(6):49-50
宋、元是我国正式进入印刷书籍的时代,宋、元版本是唐、五代版刻事业的继续与发展,是我国文化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西蜀地区神奇瑰丽、巫鬼盛行,弥漫着非常浓郁厚重的道教文化氛围。西蜀道教历经汉魏六朝乃至隋唐五代绵延不绝、薪火相传。异彩纷呈的道教义理,诳惑相煽的成仙逸趣对唐末五代西蜀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思想心态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效应。探讨唐末五代时期西蜀地区崇道社会思潮,对进一步研究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的独特思想心态和创作审美取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林榕杰 《东方论坛》2012,(1):114-120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提出刘备跨有荆益后北伐的目的是"成霸业"、"兴汉室"。后来法正建议刘备北伐汉中时提到了包括"尊奖王室"、"蚕食雍、凉"在内的三重目的,这对诸葛亮应会有影响。诸葛亮秉政期间北伐的目的应有三大层次:兴复汉室、推进统一为第一层次;扩大占领区、联络氐羌、搜罗人才、疲敝魏国等为第二层次;以弱示强、以攻为守、凝聚内部等为第三层次。就北伐的成效看,第一层次的目的远未实现,第二层次的目的或多或少有所实现,第三层次的目的大致实现。诸葛亮的北伐就目的来说,与孙权的北伐有明显区别;就后果而言,与姜维的北伐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3.
时间与生命意识是魏晋至刘宋时代诗歌意象的主旋律。它们集中表现在与落日、秋天和坟墓有关的意象群之中。面对落日象征的生命的短促与飞逝,建安诗人充实有限,两晋诗人企慕无限,宋代诗人融无限于有限之中。秋的意象成为诗人抒发无意识深处这种生命孤独、漂泊感的隐喻。坟墓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与相对时间共同毁灭的悲剧性结局,又象征着生命融入大化运行的绝对时间之中的超然与解脱。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国属有宋人说、梁人说、楚人说、齐人说、鲁人说等五种不同的说法。以往学者们多以史迁所说的“庄子也 ,蒙人也”推定庄子的国属 ,但不能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认为 ,认定庄子国属必须注重《庄子》书中的内证。从《庄子》书中材料只能得出庄子为宋国人的结论。庄子与楚国只有学缘关系而无地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晚唐五代南方的王闽政权被南唐攻灭之后,福建地区由南唐、吴越、清源军三个政权分别控制。通过对王闽政权灭亡和福建地区陷入分裂的历史之分析,本文认为,导致福建地区陷入分裂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点:福州在地理位置上的不利因素、福建地区的内部政治势力之内争、全国政局和王闽政权周边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称近20年来对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评价,先后发生巨大反差的现象.所谓反差,有说太平天国的赞颂者与批判者已形成势均力敌的两大流派,亦有提出否定太平天国必然为曾国藩翻案,为曾国藩翻案必名胜古迹否定太平天国.这种感情用事、各执一偏而简单运载立的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无助于得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该文不参加两大流派的争论,主张用科学理性的分析,对洪秀全太平天国做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是韩非子对吴起变法的评价 ,学者们也都认同 ,然而 ,《战国策》、《史记》却认为吴起变法是成功的 ,并且 ,近年来楚地日益丰富的考古成果也证明 ,楚国在吴起变法以后并没有削乱 ,而是保持着上升的发展趋势 ,因此 ,不能说“楚不用吴起而削乱”。  相似文献   

18.
"董永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董永籍贯也有"山东博兴"、"江苏东台"、"湖北孝感"等多种说法.其实"董永故里"在山西运城地区的万荣县小淮村,那一带有"董氏家族"、"董永墓"、"槐荫坡"、"石门桥"、"傅家庄"等完整的"董永故事原生地"环境.有关方志史料还有"魏·孝子董永"的记载,可见"董永故事"的播迁,是因为战国末年战争动乱引起的移民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张乐进求及其王室家族入手,通过其禅位于蒙细奴逻、俎豆本主、张氏后裔等分析,认为张乐进求家世是白子国与南诏国政治、军事交替中重大历史进程的推动者,云南和白族历史上有过自子国,南诏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海与太平天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太平天国因为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上海问题上,太平天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二是忽略了上海的战略地位。上海士绅一直视太平天国为劲敌,而太平天国领袖视上海为弹丸之地。中外武装势力从不被太平天国重视的上海"由下而上"逆向开始发力,兵锋直指江浙。曾国藩的湘军由上而下,李鸿章的淮军由下而上,太平天国在上下两股力量特别是来自上海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败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