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唐末五代,隐逸盛行,这既是社会上层推行崇道政策的产物,也是战乱时期人们安时处顺自立于乱世之外的途径。隐逸作为一种人生旨趣,更多地杂糅了道家无为思想的内核和道教神仙飘逸逍遥的风貌,也带有儒家穷时避世的影子。另外,唐末五代的隐逸还显示出对社会叛逆与批判的一面,一些处于乱世的著名隐士和道士,对动乱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现出对理想社会和生存方式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老子在道教神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老子被神化的过程,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曲折变迁。唐末五代《道教灵验记》中有关老子的神话故事,是老子地位达到空前高度的背景下对其神性权威的宗教化表达,也是现实世界的人生诉求在宗教里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期西蜀绘画异常繁盛,并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中后期画家流寓西蜀是其繁荣的直接原因,寺院庙观壁画的需求给了画家发展的空间,蜀主的好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蜀绘画主题由宗教的道释人物画为主变为纯美术的花鸟画占优势与此也不无关系,这也是历代画史少有述及的。  相似文献   

4.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 ,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 ,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 ,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 ,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志和美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和是中唐著名的诗人、隐士,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道教精神,但从未进入道教美学研究的视野,这在中唐文人中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其"暂有"与"长无"的审美时空观、"玄真"的道性之美和审美心态的分析,展示其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6.
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世对五代西蜀词评价的分歧,主要在于五代西蜀词中过多的艳情题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在于西蜀的偏安,也在于西蜀的地域文化特色,既有西蜀地域中个人抱负与人格、文格的狭小,也有整个当时地域文化的停滞。西蜀词的失败,是一个值得后人深刻记取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7.
<正>王运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对过去学术界研究不够的唐末五代文学(特别是唐末诗)作出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索,提出了若干独到的看法,辨正了过去一些模糊乃至失误的主张,颇有新见,值得称道。作者对有关原始材料的考索、整理,对近人的研究成果,旁搜博览,对与晚唐五代文学有关的政治、社会、思想情况,注意分析阐释,加强了著作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将帅身后的女性,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她们人数不算众多,但是由于她们与将帅生活贴近,因而对将帅、对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为了谋求政治、军事利益,将帅们在多方面利用了他们身后的女性。受时代的影响,这些女性虽然也有过荣华与安逸,但她们的人生结局却大多不幸。透过唐末五代将帅身后女性的生存状态,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的地位及其命运。  相似文献   

9.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在晚唐五代有着广泛的影响.但是从中唐到晚唐五代社会境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学贾岛一派诗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感情和他们对贾岛诗歌的取向.因为作家心理情感的改变与诗风的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晚唐五代贾派诗人的思想境况对于我们研究贾岛诗风和晚唐五代诗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后八军"作为五代"山后"地区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史料记载出入处较多,存有概念混淆、内涵及外延不明等情况。五代"山后八军",实乃唐末幽州刘仁恭首设于山后地区,源自八个具有防御性质的军镇,名称上沿袭幽州东北的"八防御军"而来。五代"山后八军"与宋"山后八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概念。  相似文献   

11.
房中术是道教主要法术之一,在中晚唐十分流行.服食丹药与房中术是通向长生的两个主要途经,且服食有助于房中术养炼.而这恰好符合此时文人既嗜欲又延年的社会文化心理.房中术对中晚唐文人艳情意识的催化有着重要作用,进而促成了艳情诗在中晚唐的勃兴.  相似文献   

12.
五羊衔谷传说在汉晋时期已有流传,降至南朝刘宋,五羊传说增加了道教色彩,一变而为五仙五羊传说。入唐之后,此说影响日广,广州遂有五羊城之名。中唐时期,五仙且以广州城隍神的形象出现并受到祭祀。及至南汉,基于五仙五羊传说而肇创五仙观,建祠立祀。北宋续有迁徙、重建,见诸珉石,由此可略窥守土之官"事神治民"的施政理念。凡此皆折射出道教与地方文化传统的融合与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3.
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相融相摄又相拒相斥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形式。内容的广泛性、主体的不确定性、策略的迂回性和义理的互补性 ,是儒佛道三教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为儒佛道的进一步融合创造了条件 ,而且预制了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唐代小说幻术母题有丰富的表现 ,显示了道教法术的影响。其来自唐代社会自由的文化氛围 ,来自前代的道教与佛教故事传说 ,也有唐代小说家的创造发展 ,对于后世小说创作 ,产生了多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差异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并最终形成了儒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互补在历史上经历了战国和宋明两次高潮,在宋明以后的儒释道三家并立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互补实居于更基础的地位。早期的儒道互补是真正的双向互补,后来由于儒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儒道互补事实上主要是以道补儒,具体的内容则有两端──补儒学之缺和补儒学之偏。儒道互补使中国的文化结构趋于自我完善,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趋于完整和艺术化,在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离开了儒道互补,就无从把握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质。  相似文献   

16.
道教史学编纂肇自魏晋,其发展大势,则自隋唐两宋始。此一时期,除教士外,教外士宦亦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史著大幅增加。同时,道教史家打破了魏晋单一的由私家完成的编纂模式,御制、奉敕编次、私家撰修等编纂方式的出现,使史学编纂呈现多元化特征。弘扬道教;维护统治秩序;参与、记录儒释道间的融合与冲突以及促进道教史学的建设,构成其编纂旨趣和目的。隋唐两宋,道教史学编纂渐趋成熟,这种成熟也是中国道教史学迈向繁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密不可分。古籍目录不仅著录古代典籍,而且反映历代学术发展、演变的状况,品评学术优劣、短长。中国学术思想中儒道释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向及其学术理念,就是在古籍目录子部的发展源流中得到凸现,并逐步推动其细密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剧与纷争的时期,此期发生了太武帝崇道抑佛的事件,反映出这是对汉文化认同和政治斗争的需要,是佛、道二教相争的结果,同时也与佛、道二教本身的内部管理和约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关于道教的态度是在西方话语背景之下对道教的判断,他的文化心态是在西方文化殖民的背景之下对待西方宗教话语的被迫接受和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弱化,其目的是回应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侵略,以说明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或理性特征,其背后的动机是国家主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