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旗通志》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分别著录的一部官书。在检索目录与阅读《八旗通志》时,不难发现《四库全书》对此书的著录存在某些疑点。本文仅对以下3点作初步考释。一、《全书》和《总目》关于《八旗通志》的著录为何不符《四库全书总目》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本来是检索《四库全书》的工具书,但是,两者关于《八旗通志》的著录却不一致。《总目》卷八二《史部·政书类二》“军政”条著  相似文献   

2.
一、陈第是第一个接触高山族的学者高山族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概称,又称为台湾先住民、土著族或山地同胞,又分为平地山胞与山地山胞,现有人口约40万人左右,占台湾省总人口的2%。台湾高山族的先民,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3万5千年前的“左镇人”,以及1万5千年前的“长滨文化”主人,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三国时的“夷州人”(山夷)与隋代“流求人”也是高山族的先民。唐代,随着大陆移民的迁入,以及南洋群岛马来人与菲律宾人的迁入,与原来居民融合而形成为高山族,即明代的“东番夷”。  相似文献   

3.
台湾古称“夷州”等,很早以前,当地的高山族先民就与祖国大陆人民有过交往。隋唐时期,史籍称台湾为“流求”。据《隋书》记载。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在继大业三年遣羽骑尉朱宽及海师何蛮入流求之后,再次派遣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洲率兵自义安(今广东潮安)浮海入流求。在进入台湾本岛之后,陈棱军队曾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场行动,最后以陈棱部“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而告终。关于陈棱部虏获  相似文献   

4.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三大界碑,由其著述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看我国古代目录学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诏令奏议类·包孝肃奏议十卷》有误,(以下简称《奏议》)已历三勘。一勘于《辨志文会》初集。费德宗所勘有三,(一)张田分类本为三十一门,《总目》误作三十。(二)《总目》据田序驳正《宋志》,奏议当为十卷,此误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加以纠正。(三)以明刻本为据,疑张田编本不是《奏议》全本。二勘于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以下简称《补正》)。《补正》辑录费氏之说,又略加补说。关于奏议的分门编类问题,就费氏推测《总目》分列门数生误的原因,补为:“今合肥李氏刊本,明礼门目录亦误体,集中不误。”关于奏议版本序跋问题补注,明代四种  相似文献   

6.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史部共收书籍1 106种,《四库全书》史部收书共2 102种,其中存目1 540种,列入正编的只有562种,《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没有存目,实际收书较《四库全书》史部多出近一倍。《四库全书》史部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本书史部取消了载记和史钞,从目录类中分出了金石类,共分14类,且排序也与《四库全书》史部有所不同:正史、别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评、诏令奏议、传记、  相似文献   

7.
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析而言之,《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第二》) 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 《四库提要》对我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的东西,比过去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教给我的还要多。 (王运熙《古典大学文献及其检孛·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中叶在朝廷主持下纂辑《四库全书》的相连产物。自从《四库个书》修成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学者很少不受《四库提要》的影响。就是在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8.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自《隋书·经籍志》以下各代史志,俱入史部的起居注类或别史类,《崇文总目》,《玉海》入史部传记类,都认为《穆传》是一部历史文献。至清编《四库全书总目》,才改隶入子部小说家类,其后颇多从者。但《孙氏祠堂书目》,《书目答问》等书仍入史部传记类或古史类。今人也有把《穆传》看作历史的,然不少的却力主《穆传》是一部神话小说。可见,《穆传》是部什么性质的书,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下面我想就《穆传》性质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讨论商榷。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乾隆时期随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而产生的一部综合书目,在分类上它沿袭传统的四部法而更加完美,代表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最高水平。但是《总目》的分类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本文主要分析《总目》史部著录史籍不足之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通典·食货典》看杜佑富国安民的经济思想徐大英杜佑编撰的《通典》,详细记述了历代与治国密切相关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典制法令,各种评论,以及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稗得失者,每事以类...  相似文献   

11.
近日,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的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史部》的首批成果50册,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儒学文献已经进入了结集整理出版的新阶段,也标志着四百年来国人梦寐以求的心愿成为现实。《儒藏·史部》50册不仅是目前大型丛书自创体例的重要成果,也是迄今为止儒学史料收集最全面的集大成之作。首先,著录齐全,资料翔实。《儒藏》的首批成果共50册,总字数约2600万字,内容系儒学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属于四川大学《儒藏》工程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中“经”、“论”、“史”的“史部”。首批50册包含“史部”的…  相似文献   

12.
<明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认为<东嘉先哲录>的作者为王佐.经过凭籍<四库全书总目>和<续文献通考>的考证,<明史*艺文志>记载有误,<东嘉先哲录>一书的作者应为王朝佐.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管子·水地》中关于水为万物之本原的思想 ,认为对于管仲及《管子·水地》中水本原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应予以重新评价 ,提出《管子·水地》中关于水为万物之本原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元史》虽然没有为斡赤斤立传,在其他汉籍中也没有关于他的象样的记载,但在伊儿汗国拉施特编纂的《史集》中对斡赤斤却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即《史集·也速该把阿秃儿纪》第二部所载的帖木哥·斡赤斤条的记事。在这里录有关于帖木哥·斡赤斤及其子孙(到乃颜)概括的记事,可以说是关于斡赤斤王族的最基本的史料。试看有关帖木哥·斡赤斤本人的记述:  相似文献   

15.
从古典目录中看中国传统知识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是知识的载体.要了解传统知识结构的演变,就必须了解古代文献,而我国的古籍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遍览,只有通过揭示与报导古代文献的古典目录来了解古代文献的概貌.古典目录始于汉代,到清代为止,最有代表性的古典目录顺次有四部,它们是汉代刘歆编辑的《七略》、唐长孙无忌等撰的《隋书·经籍志》,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和清朝永瑢等著的《四库全书总目》.书中都按一定的次序和详略记录了大量的书目,通过它们的类目比较,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类目的变化情况(类目比较表附后).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四库全书》库本提要的价值讨论不多,估价不足。笔者以金毓黼先生所编《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易类》为例,参以文渊阁、文津阁库本提要,与浙本、殿本《四库全书总目》进行比勘后认为,库本提要自有其独特价值,一是可证《总目》等诸本提要之误,二是可补诸本提要之缺失。   相似文献   

17.
1985年3月,台湾商务印书培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现根据有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该书的一些情况及其得失。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一、《四库全书》的纂修经过及现状《四库全书》是清代中叶纂修的一部大从书。该书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收集了我国古代重要著作的许多孤本秘籍,是我中华民族文化遗  相似文献   

18.
《燕丹子》一书,《汉书·艺文志》不载,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小说家类,一卷,不题撰者姓名。《旧唐书·经籍志》作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皆题“燕太子丹撰。”其后传本罕见流传。清修《四库全书》时,纪昀从《永乐大典》中录出,列入小说家类存目。此书钞本后为孙星衍所得,由孙冯翼刻入《问经堂丛书》。孙星衍后来又重加校订,先后刻入《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清光绪时,又刻入《百子丛书》。《平津馆丛书》本有孙星衍题叙,并有详细的校勘,故《燕丹子》通行之本皆源出于此。古人著书多有不题篇名之例,后人常…  相似文献   

19.
老子,这位先秦时期的一代圣哲,我们对其并不陌生,但所知道的,大多是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经》,而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之甚少。这是因为关于他的历史记载本来就少,连记载篇幅较长的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也不过200多字的简短记述,其他典籍如《论语》、《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礼记》、《左传》等,只有关于老子的只言片语的记述。有关老子事迹的书,不但古代少,近代、当代也微乎其微。今天,李亚东同志历数载寒暑,经几多艰辛,费大量心血,写成一部洋洋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老子》,让人读后在心目中形成一个活生生的、有…  相似文献   

20.
俗语,古时称谚。《礼记》记述:“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记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记述:“谚,俗所传言也。”谚,古代就是广泛流传的俗语。探讨一下扬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这对研究俗文学和扬州乡土风情是有所裨益的。据笔者所阅资料,扬州地方俗语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兹略举例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