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作为我国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家重要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主张礼治,他的礼熔儒家的礼与法家的礼于一炉。本文试从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性恶”出发,通过对人性恶的逻辑推导阐述出其导向为礼治,继而更深层的从礼治来源、方案、与法治的关系等方面阐述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中,荀子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但最终却回归到了“圣人”模式之上,没有最终走向法制。  相似文献   

2.
正先师《论语·述而》篇对孔子的思想、志趣等言论作了集中的记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奋学习可成大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宗旨,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学好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随时随地向一切可学之人请教,他们的优点需要学习,缺点可以借鉴以便避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握好时机,以激励、诱导、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方法教学生,一定会取得良  相似文献   

3.
荀子与“礼”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强调以礼为基础进行立法,主张通过教化改造人性,在重视“师”的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法”的规范强制作用。他否认圣人决定历史走向,认为天人相分、人可制天。他著有《荀子》一书,晚年代表作为《劝学》。荀子虽是儒家,但其思想带有法家色彩,两名弟子又是法家代表人物,以至他一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相似文献   

4.
张吉霞 《领导文萃》2015,(5):125-128
[原文]5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注释]此语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原文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荀子的政治哲学还是其道德哲学,都是以分为中心。在其管理思想中,分以"等差"的内涵反映出来;在社会的管理方法上,其追求外控式的差序管理之道。"化性起伪"是荀子管理伦理思想的治人之道,"明分使群"是荀子实施组织管理的差序原则,"德以叙位,能以授官"是荀子尚贤使能的差序用人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     
孙子日: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相似文献   

7.
战国末期荀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恶论”“天人之分”和“化性起伪”等方面。然而,荀子同时通过诸如以上的许多学说理论,构建一个有严格等级制度和明确社会分工的和谐的社会。本文旨在对荀子思想中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存在的依据、特点和矛盾之处加以阐述和分析。同时为深刻理解其提倡的思想所处的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秦思想曾有过"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的礼法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且影响深远的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辩论,先秦礼法之争可以概括为儒家的"礼治主义"和法家的"法治主义"的对立。就儒家而言,孔子开"礼治主义"之先河,孟子的思想以孔子为宗,至荀子发扬光大,形成了"礼治一德教一人治"三位一体的礼治主义理论体系。本文就从儒家的礼法思想看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  相似文献   

9.
走向和谐:企业的生态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先哲荀子在《荀子·天论》中提出: “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以成。”他将“和”看作是自然万物生成和发展的生态学机制。《礼记》则将体现天地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协同统一的“和”与“序”同体现伦理关系的“乐”与“礼”联系起来,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归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在儒家哲学中,由“和”衍生的生态伦理观是,认识到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关系的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 承认各种不同的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独特的生态权利, 要求人们对统一中的自然事物维持一种生态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观是本末一贯之道。孔子首先开创了内圣外王之道,孟子和荀子以不同的理论进路对孔子之学说进行了阐释,,创立了内圣外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儒家学说中,心性之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孟子在继承了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在心性之学方面作了进一步地发扬,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即使在诸如“性无善无不善论”、“性恶论”等众多不同学说的夹击之下,性善论仍然未被掩去光芒,其影响见诸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人生中,必须要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 良师益友,成语,意为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用于形容和自己亦师亦友的朋友.良师益友,十载春秋,水木清华,人才辈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如沐春风.出自《论语·述而》《论语·季氏》.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师呢?《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  相似文献   

13.
<正>《争臣论》是韩愈有感于贤士阳城被荐为谏官五年,每日饮酒,为官不为,未尝言事而作。韩愈严正地指出:"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如辞官不做。作者站在儒家积极"用世"的立场上提出,有道之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兼济天下",而且更进一步指出谏官应敢言直谏,不顾个人安危:"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相对于儒家的为官当为伦理,作为党的干部,更应该修炼和践履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发奋有为的从政之德。  相似文献   

14.
“不战而胜”是中国古代战争理论的精华之一。这个思想,老子早有论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对这一思想表述最为明确的是孙子。他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对联也反映了这一思想,上面写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则宽严皆失,后世治蜀应深思。”在中国历史上,成功运用这一思想获得胜利的实例很多。“不战”是注重“寂静战场”上的较量楚汉相争时,韩信破赵后,下一个目标是燕国。韩信向赵降将李左车问计。李左车说:经过对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研究蓬勃兴起。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之上,沿袭了西方的相关理念而来。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文化中就已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许多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方式,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自然生命观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曾论及人与天地、自然之关系。笔者将儒家从生命的角度对自然和万物以及人的认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儒家伦理,其冲称为“五常”者,即为“仁义礼智信”,引经据典,延伸到现在的高速公路事业上谈谈儒家“仁义礼智信”中的现代高速公路管理之道。“仁义礼智信”禾仅是做人之道、伦理之道,而且也是管理之道。吸取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中的精华,抛弃其中之糟粕来搞好管理,则是营造良好管理氛围、确立信誉优势、谋求高速发展、创出名牌效应、加强凝聚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诚实守信般也叫做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齐家之要、治国之宝,也是中华民旅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素质是人最基本的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从荀子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不说明诚信是多么重要.离开了诚实,人就会言而无信;而言而无信,往往会践踏道德,漠视文明.  相似文献   

18.
任何制度设计,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的。西方国家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权力分离以相互制约平衡的司法制度有效地实现了限权与法治,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中国侦查监督制度从积极方面鼓励发扬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但制度约束过于宽松,结果导致侦查权侵犯人权现象严重。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侦查监督制度,必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借鉴吸收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以及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果,以人性恶为预设,对该制度作出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代欧阳修先生的著名政论文《朋党论》,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意思是说,君子交朋友以同道为前提,小人交朋友以利益为前提。小人所爱的是薪俸,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  相似文献   

20.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欲其得之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郭沫若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