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以中围科学社图书馆事业的实践为例,对“民国”时期科学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卜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兴起做侧面考察。  相似文献   

2.
论沈括的科学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点已不再有人怀疑;但仍然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家缺乏科学创新精神,而且还把这一点看作是中国近代没有兴起科学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在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科学实践中,处处可以看到科学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逐渐形成的。身在科学建制中的科学家,在一切科学活动中均处于核心地位,扮演着发明者、预测者、阐释者、综合者、批判者、评价者、传播者、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实践者等等角色,发挥着中心作用。科学家的职业特点是,参与科学并不要求申请许可证手续或需要正规的教育,没有可以与其他专门职业相对应的“当事人”,科学家群体比较年轻。科学家的工作特点是承前和独创、求实和诚笃、可错和批判、勤奋和有恒。科学家和政治家毕竟是有某种难以割舍的联系的,问题在于二者之间怎样交往和合作。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哲学,不过在常规科学时期,我们看不出或者难以明显看出科学家与哲学有多少关系。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两种科学活动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体制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起步。与近代英法两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情况相类似,五四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以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为主体的科学活动: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两种科学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中国现代科学史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中国科学家个人化的科普行为值得关注.通过建构基于计 划行为理论的概念模型,文章探讨了中国科学家在疫情突发时的应急传播意愿及其影响因 素.结果表明:科普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道德规范均显著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学 辟谣行为意愿;基于中国特殊背景提出的变量———感知机构支持能够影响科学家对于科普 的态度与感知行为收益,然而感知机构支持与感知行为收益都无法正向影响科学家的科普 行为意愿.由结果可知,中国科学家群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强组织性特征以及在危 机情境之中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同时,研究也揭示了 “科学传播”向“知识表达”的转变趋势, 并阐释了这种转变在未来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化时期,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职业群体--教师群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官、私塾先生,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即群体的构成新旧杂糅;知识结构由单一转向多元;身份处在由官到师的转变时期.对这一群体进行分析,有利于认识事物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绅商群体的社会构成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的绅商群体,并不能像不少论者所认定的那样,笼统看成是中国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该群体的历史形成,并通过对清末绅商群体社会构成的类型分析,揭示了传统绅商、正在演变中的绅商与新兴都市资产阶级化的绅商之间区别及不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化学家是中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化学家共同体,他们通过自己在体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化学文化发展的新篇章。留学生化学家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是引领化学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价值观既表现在对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自身价值的认识,也表现在对科学的教育功能、科学家的道德观、科学救国论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古代科学教育传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中国近代实施科学教育引发的激烈论争及影响,传统的治学方式对近代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影响等,又透视出传统文化对近代科学教育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以近代科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为线索,在理清各阶段发展的特征基础上,着重从近代科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学说和思想,特别是形成的研究方法,概括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阐明近代科学的发展与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异质文化体系间深层次的碰撞、融合给学术研究方法带来丰富、创新的机会。此时的《诗经》研究作为现代《诗》学的创建期,其研究方法在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上的突破无不受益于此。新《诗》学方法为《诗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它的总结亦可为今天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近代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多元职业结构的基础上,失业者大多是体力劳动者,他们主要集中于传统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失业的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大多分布于党、政、军、教育与工商等机构,失业人员大多从事中低层工作。失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成为他们求业的瓶颈,最终也影响了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农业形态。从分析我国传统农业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般规律入手,阐述了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丢掉传统农业的精华。在探讨制约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因素的基础上,以柑橘为例,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3点重要启示:政治家、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秘诀;不懂经济抓不出现代农业;要处理好品质与价格以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再论20世纪20年代华北人民“闯关东”狂潮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的主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华北人民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考察"闯关东"狂潮之成因,除华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化,人民无以为生,不得已转徙他乡这一传统原因外,华北人民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近代东北铁路网的形成、华北地方政府对移民东北的鼓励和支持,以及东北地方政权制定的各种优惠政策,更是吸引华北人民大举移民东北的最大动因.  相似文献   

15.
清前中期,中朝边界封禁甚严,越境牟利多被处死。近代以来,朝鲜多遇灾荒。贫苦无依的朝民冒死越境,潮水般涌入中国境内。对此,清廷先是驱逐,后又令其“剃发易服”“领照纳租”,实行接纳政策。宣统元年(1909),清国籍法颁布。此后,朝民依法入籍,后逐渐形成境内的朝鲜族。  相似文献   

16.
曹禺于20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存在现代主义的元素,表现为对经验主义和表现主义两种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这种借鉴是以曹禺的诗人气质和中国文化的诗性品格为基础的,剧作呈现为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一种缩影。与此同时,其“诗化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既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诗学文化传统中的内化,也是中国现代话剧从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40年代的现实主义审美范式转型中的过渡,在整个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话剧史中有其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修辞学视角考察“80后”写作,对“80后”写手的作品的语言特色、人物选择及其成书和售书包装过程等修辞行为的分析,不仅可以有效揭示他们的创作特色、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而且对深入解读“80后”写作事件及其这一事件的当代文化意义等方面,亦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观不仅是意识形态中对儿童的看法,更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行为。它预设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幼儿文学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创作把这些预设变为现实。文章基于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对幼儿文学展开探讨,并深入阐述了过去中国幼儿文学的发展与儿童观变革的同构性,以期明晰幼儿文学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更好适应现代幼儿。  相似文献   

19.
何震认为妇女应当经济独立,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解放自己。其妇女经济独立思想在为妇女争取经济自主权奠定思想基础的同时,也对五四运动,乃至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章以何震的妇女经济独立思想为核心,着重论述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研究hyperrealism有一技术问题:必须让它与surrealism有不同的译名.研究该理论最好有一参照.本文将科学史上的"量子现实"作为这样的参照.作为一种"杂交"理论,先现实主义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先现实主义悲悼当代人文精神的衰败:先贤先哲们曾诉诸"理性"和"科学"为人类争取过宝贵的自由和独立,但现代人已走上极端,正将那一成果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