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段丽波 《学术探索》2007,(3):109-116
文章从考古学文化的视角对濮、越进行了探讨,认为濮、越是源于不同地域、不同原始文化的两个不同的古代族群。后由于历史原因,濮人不断向西、南、西南迁徙,到达了我国西南地区,与部分越人错居杂处,魏晋以后濮、越皆被称为僚,最后越人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族,而濮人除部分融合于越系、氐羌系民族外,其中的一部分演变为现代的仡佬族。  相似文献   

2.
越人石室土墩墓与华南悬棺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苏南浙北一带的石室土墩墓是先秦越人的墓葬 ,分布在华南地区的悬棺葬是战国以后越、濮、僚、人及其后裔的墓葬。两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 ,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从石室土墩墓和悬棺葬的时空分布可以看到古代越人的迁徙和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悬棺葬,分布于江南十三个省(区)。悬棺葬的族属很复杂,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包括川南一带广为流行的“僰人悬棺”说(参考石钟健先生《悬棺葬研究》油印书稿)。关于川南僰人的族系,当前史学界主要有氐羌说和濮僚说两种观点。其中,僰人是否使用悬棺?也是这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之一;此外,悬棺与铜鼓,也都在古代川南一带广为流行,这两种特点突出的古代民族文化,是否同为一种民族所使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物》杂志一九八○年六、十一期上,发表了一批悬棺葬的清理报告和论文,其中,对于珙县悬棺葬的族属,就反映了对川南僰人族属的不同观点:有的同志同意当地方志上的“僰人悬棺”说,认为珙县悬棺葬的墓主,是属于僚人的“都掌蛮”;也有的同志否定“僰人悬棺”说,认为“都掌蛮”属氐羌系统的僰人,与珙县悬棺的墓主——土僚无关。由于这一讨论,涉及对川南  相似文献   

4.
仫佬族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人口有七万多,分布在广西的罗城、柳城、忻城、宜山和贵州的麻江、福泉、凯里、荔波等县;而罗城县就有六万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仫佬族的名称,晋代称“濮僚”,南北朝称“木笼僚”,宋代称“穆佬”,元代称“木娄族”,明清时称“狇狫”、“木佬”、“姆佬”、“木老苗”、“伶”、“伶人”等等。解放后正式定名为仫佬族。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侗族、毛难族语言非常接近,也有部分词汇与壮语相同。关于仫佬族族源问题,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述,所以迄今史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  相似文献   

5.
颇多人爱怪责别人说:“连鸡蛋也要挑骨头!”也有颇多人爱赞扬别人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是一种美德!”是耶?非耶?这两句话很值得分析。因为,虽然在一般场合这两句话用对了,但是常常在严肃而重大的场合却用错了。现在让我摘引一小段谈及“包涵”和“挑骨头”的文字,然后来点评析。香港一位资深作家说:别人有所错误,能够包涵,固然是美德;并无错误,而一定连鸡蛋也要挑出骨头来,这就变成了促狭,亦决非处世的态度。或者说,这岂不是有失于认真?甚至还可能有人厉声疾呼,强调“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就是失于不肯认真”,…  相似文献   

6.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与缅甸、印度接壤,是西藏偏远边境县之一。植被丰富,地势险要。20世纪初叶,在高山密林之间曾居住着许多部落族群。据相关史料记载,程凤翔于1910年进军桑昂地区时,在桑南发现了一种数量巨大(多于滇茶和川茶)而价格低廉的茶叶:“倮茶”。夏瑚于1911年到当地考察时,又在深山密林中见到了茶树。关于“傈茶”的迷雾就此形成。在“倮茶迷雾”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倮茶”的实质是英国殖民主义扶持下,印度阿萨姆地区生产的专门供西藏察隅边境地区“保人”等部落族群消费的一种劣质茶叶,妄图以此打压中国内地茶叶,切断以茶叶建立起的当地部落族群与内地的有机联系,蚕食中国国土,以实现其殖民主义之险恶用心。  相似文献   

7.
濮族研究     
濮族研究魏德明如同大家已知,在汉文史料里记载佤德昂民族是古代濮(蒲)人的后裔;濮与越一样是中国古代南方两个大的族群,部落林立、不相统属,故有百濮与一百越之称。但对百濮,现在学者各有见地。大体有两种观点:一是百濮原本是一个族系,后来分化融合于其它各族;...  相似文献   

8.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但究竟是壮族先民中的哪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骆越;有的学者认为是西原族。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乌浒人,并认为乌浒人不是越族,而是属于僚族(指濮族后裔的僚族)。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表明:左江岩画族属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到是越族系统中的哪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到是否属于越族系统。因此,进一步弄清岩画的族属是有必要的。一、关于岩画的年代  相似文献   

9.
在徽州古城内,屹立着一座八脚四面石坊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国石坊”。坊额上擘窠大字“上台元老”、“先学后臣”、“大学士”等题额,传出董其昌之手。因为石坊的主人许国,万历年间,曾是董其昌的中式恩师。老师要在家乡树牌坊,凭其是历官三朝的元老,时居内阁次辅之位,董其昌为其题额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清代邑人吴梅颠在《徽城竹枝词》写的:“八脚牌楼学士坊,额题字爱董其昌”是不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微州,古称“新安”。不少徽州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习惯自称为新安人,如南宋大儒朱熹就自署“新安朱熹”,为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等刻绘插图的微州刻工也多在画面上留下“新安某某”的落款。新安郡,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设立的,它的前身是汉末三国时孙权所设立的“新都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倮倮的调查 ,与中国彝族在语言文字、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服饰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可以看出 ,中国彝族与东南亚各国倮倮族的历史渊源 ,中国彝族与越南、老挝等国倮倮族 ,是一个有着共同习俗、文化、信仰的同一族群群体。  相似文献   

12.
孔繁森的爱民思想与人格形象刍议张培强,辛世俊(郑州大学)孔繁森常说的有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爱人民”即是一种思想感情,精神境界,也是一个道德行为准则。孔繁森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言行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在新时期的爱民颂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相似文献   

13.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吕氏春秋·恃君览》)。壮族源于我国周泰时期的南方百越(粤)族群,是聚居于岭南西部地区(包括今广东西北部及广西境属)的西欧、骆越(亦并称“西越”或“瓯骆越”)部族的一支后裔。东汉至隋唐,这一地区先后出现了乌浒、俚、僚等群体名称。而“俚人,即乌浒蛮”(《南州异物志》)。对于他们的族源关系,《隋书·南蛮传》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俍、曰俚、曰僚、曰迤……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宋元以降,广西部分地区又出现“僮(壮)人”、“僮人”之称;明代古籍常以“僮俍”或“瑶僮”并称,言广西“无地无瑶僮”,又有居民为“僮八民二”或“僮七民三”之说。延至清代,“僮(壮)”遂为相当普遍的民族称谓。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蛮越之介,自此谕岭而居溪峒.分瑶、僮(壮)二种.瑶乃荆蛮,僮则旧越人  相似文献   

14.
考察楚国的等级结构与阶级关系,对于揭示楚国的政治秩序,进而认识楚国的社会性质,都不无稗益。一、等级结构《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申无字与楚灵王的对话:“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巨大夫,大大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研究先秦史的人士,大多以为申无宇对楚灵王所说的“人有十等”的一席话,反映了楚国的阶级关系,并借以推断春秋时代的楚国尚处于奴隶社会,这是需要加以辨识的。我以为,由无宇对楚灵王所讲的“人有十等”,不过是…  相似文献   

15.
论仡佬族节日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仡佬族独特的节日文化是仡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弘扬仡佬族的节日文化,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爱育人     
爱是人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需要爱、渴望爱,尤其是青少年更加需要爱。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在学校教育中,爱是一种动力,爱可以激励学生不懈努力探索知识,爱可以支持学生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爱还可以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断调整和组织学生  相似文献   

17.
《李尔王》被誉为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的悲剧”。其中,“爱”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值得大家探讨。剧中,“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神圣的爱,这种爱维系着人的心灵及世间的和谐;另一种是肉欲的爱,这种爱臣服于世俗的私欲,是祸端之源。  相似文献   

18.
对于晚周诸子哲学缺失一种“哲学何为”的追问,上百年的中国哲学史写作历程,只是“被哲学”的结果。重问“哲学何为”就是试图重新以“民”的名义思考哲学的事业,其与以“人”的名义之间构成一种鲜明的差异。如同智慧地爱区别于爱智慧的哲学路线一样,不一定在同等程度上相知,却可以在情的层面上同欢喜、共忧患,这也是同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以“民”的名义提出各自的思想主张,才是晚周诸子哲学之共法。诸家以“民”的名义所表达的思想主张虽各有得失,但都不失“民”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墨子的“兼爱”思想比孔子的“仁爱”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要求人们爱人如己,所有之人都能相亲相爱,不论财富多寡、地位高低、身份贵贱,彼此之间不存在血缘与等级的差别,是一种无差等的爱;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精神原则,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互爱互利,推崇人性向善。这种“爱”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爱,也不是无条件、无原则的爱,而是实实在在的互惠互利的爱,是爱、义、利的有机统一。墨子为了践行“兼相爱”的理论,其实现路径是“交相利”,推行义利并重。在当今社会扬弃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从理论上指导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对于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保健一体化和公平公正的分配资源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师爱”是塑造青少年的巨大教育力量,它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它能把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那么班主任应怎样用师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一、用“关心爱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人,对人的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