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信念也在发生变化。人是经济和伦理的核心,经济——伦理一体化会随着社会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制度伦理只是提升人性的不可少的条件,而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个提升人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析全球伦理这一当代全球性思想运动的理论构成,并以万俊人教授的《寻求普世伦理》作为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思想运动的主要回应,肯定其重要现实意义,指出其理论不足。文章强调了全球伦理构成中那些“有约束性的基本原则”或“规范性伦理原则”要想成为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起到重整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作用,必须经历一个信仰化或信念化的过程,因此全球伦理这一思想运动的下一步发展,在于如何使其基本伦理准则成为人们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周秦伦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周人主要是信念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人主要是责任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公利”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从周到秦的诸子百家也区分为两大对立的伦理谱系。中国封建社会从盛(汉唐)到衰(明清)的社会伦理生活,一直受着这种对立统一的伦理体系的支配。借鉴周人的信念伦理、秦人的责任伦理,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这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在叙事样态上呈现的特点是受众心理与时代文化的“共谋”。为满足观众补偿现实生活之不足的心理需求,在叙事主旨、叙事精神上表现出回归传统伦理道德、彰显底层与民粹的倾向;受观众认知现实的观看心理的影响,在视觉图谱和风格上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平民世界图景;为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家族伦理剧在伦理形态上呈现出快乐伦理的指向。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的家族伦理电视剧所呈现出的上述叙事样态与受众的补偿心理、认知心理以及娱乐心理互为生成。  相似文献   

6.
宗教伦理是宗教信仰与伦理的结合.在伦理道德的来源和内容上,宗教伦理是神性和人性的统一;实现途径上,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价值目标上,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宗教伦理是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以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再通过信仰内在化为人的思想行为,从而实现作为存在物的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伦理功能是宗教的重要功能,对社会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伦理拷问的起点和时代性重建的基石,当代伦理探索需重新检讨理性人性论、心理人性论、道德人性论的认知失误,重建人性论思想及方法.人性是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并必然因生而利、由利而爱.所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动静相生的人性方阵.人性作为人生存在的原动力,其向生存领域敞开必然生成懒馋贪或勤俭智的双重利欲态势.这一双重利欲迭向对立统一状态,就是适度,就是善美.与适度相反,逾度就是恶丑,也因失真而假.由此,以平等为准则、以自由为原理、以民主为平台、以教育为社会化方式,展开时代性的人性再造,既为必要,也成可能.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就必须依赖于网络伦理健康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支撑应该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基础和内在动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对于网络伦理领域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毋庸讳言,现时代的网络伦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困境与危机。要坚守"网络底线",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一个最重要的长远使命就是要重建网络主体的"信念伦理"。重建网络主体"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有: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道德信仰资源的当代价值,唤醒和重塑网络主体的道德理想信仰;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以笃定其道德信仰;培育网络主体的道德情感,以激励其道德信仰的持久性。如果这些方面可以同时有效地展开,那么在重建"信念伦理"的进程中坚守"网络底线",则必然会成为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重构当代网络伦理价值体系所最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内圣外王:早期儒家伦理政治构想的理想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移借了“内圣外王”的理念,把它作为伦理政治的中心信念进行了最内在、最系统、最深入的阐释,在孔、孟、荀、董四个原创的思想家那里,内圣外王代表了伦理政治理论中伦理和政治两个指向的最佳状态;它所讲的其实是伦理政治从源起到普遍推展的递进过程。内圣外王强调政伦双修,其实是为了解决伦理政治的政道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任丑 《中州学刊》2023,(6):114-119
孟子的人性实践论是伦理主体、伦理实体和伦理生态共同构成的伦理秩序。在孟子那里,伦理主体保持先天善心,如果伦理主体失去善心,则求其放心,以返回善之本性;伦理实体的使命是实行仁政以争取民心;伦理生态秉持人、仁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互惠原则,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则秉持人、仁政优先于自然的原则。孟子人性实践论既有其生命力,亦有其缺陷,因此孟子人性实践论尚需注入当代文明的新要素。  相似文献   

11.
对节欲的伦理解读和经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宝梅 《齐鲁学刊》2000,(5):115-117
节欲是出于某种需要而适度节制不断膨胀的不合理欲望,其目标指向是克制欲望,减少或相对减少消费。由于伦理解读是 价值判断,植根于人的理念、信仰;而经济评价是事实判断,强调功利、收益,因而从表面 上看,对节欲的伦理解读和经济评价似乎矛盾。但当我们站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高度时就会发现,伦理解读与经济评价的矛盾不过是假象,统一才是其本质。节欲不仅具 有道德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不容乐观的生态形势呼唤全新的节欲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3.
试析“普遍伦理” 何以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实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违背人们共同意愿的冲突使很多人对普遍伦理存在的可能性产生怀疑,而全球化的世界趋势又对普遍伦理的存在提出迫切要求。那么,在目前多元化的世界图景中,“普遍伦理”是否可能?本文就目前伦理学界广泛关注的“普遍伦理”问题,从外部条件、内部因素和存在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普遍伦理之所以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对动机(motivation)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的行为动力的研究。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动机时,就是试图理解或解释这个人为什么(why)要这么做。动机是人性的重要方面,自然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动机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动机从起源上可以被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主要包括饥、渴、性、母性、睡眠、避痛等;后者的范围广阔、种类繁杂,但心理学家较为重视且研究较为充分的是交往动机和成就动机。一、交往动机交往动机(affiliationmotive)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  相似文献   

15.
王妍 《北方论丛》2010,(2):121-124
环境伦理的取向与追求是确立一种境界,其价值意义的哲学指向通过人的精神表达的最高层级的反思方式来不断拓新理解人的本性的境域。实践活动形上关怀指向、关注未来人类生存命运指向、为人与自然和谐提供内在动力指向是对环境伦理价值意义的哲学指向进行探究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  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与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相关联 ,一个民族对人性的反思越久远 ,越全面 ,他的伦理传统就越丰富 ,越成熟。伦理与人性的这种联系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伦理”是现代汉语的词汇 ,来源于日文 ,是对现代西文ethic(来源于希腊文ethos)一词的翻译。但古汉语中的“人伦”与“伦理”一词的意义相对应。“人伦”就是现在所说的“人性”与“伦理”的结合 ;两者相互依存 ,没有人性 ,也就没有伦理 ;而没有伦理 ,人类就不能生存 ,任何人性 (包括人的恶性 )也都不能维持。因此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在…  相似文献   

17.
谈际尊 《学术界》2012,(8):152-161,288
韦伯发掘了一条探索人类文明演化与社会变迁的独特学术路径,其“解释社会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探讨现代性的生成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形成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就是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经济行为之间确立一种比较与众不同的辩证关系.对于韦伯社会学的独特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借用“以学术为业”这一指称来点名其学术取向上的伦理叙事和价值观念之意味:韦伯的伦理世界观认为人必须在道德法则之下所形成的义务和在历史使命之下衍生出来的义务之间保持一种适切的张力关系,以求得世界和个人、上帝和俗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伦理在各种生活方式当中流转,最终只有“新教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建立起亲和关系;“社会科学方法论”关于实然和应然关系的拷量,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考察现代和传统、现代性和前现代性之关系.这样,伦理理性化理论对宗教意识和经济生活之间关系的考察就上升为对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关联的思考,正是这种致思取向决定了韦伯学术思想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18.
道德缘起条件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缘何存在?人为何有德?这是现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支撑。本文从人的生理特性、人的心理特性、人活动的倾向性、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性的完善、个体的社会化这六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从道德哲学上为当代人的道德实践提供理论论证。道德的缘起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统合,其中,人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或缺的诱因。它预示,伦理理论的确证不能脱离人性和人的实际生活,伦理规范的推导要合乎人性原则、效用原则、心灵原则。由此,道德才有生命力,才不会被人们悬搁和抛弃。  相似文献   

19.
肖祥 《天府新论》2009,(2):37-39
关注人之生存和发展是发展伦理的现实主题.发展伦理所体现的生存关怀以实现人之意义生存为根本目的.意义生存以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特征,以自我实现为基础,以生存信念的确立为动力.发展伦理对生存意义的现实现照体现在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环境如何进入伦理"之追问,是环境伦理的基本问题,它敞开了异常显明的哲学改变.在自我意识维度,它激起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世界观之转变,将我们遭遇到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生态问题看作人类之命运、文化之命运和道德之命运,并拓展出将自然与道德联结在一起的环境伦理之论域.在承认方式上,它激起了作为伦理普遍性的伦理世界观之转变,代表了人之类型的转变、文明的演进和伦理发展的基本方向.该问题涉及环境伦理学史的基本论争,是从根本上处理哲学问题和文明问题的尝试,指向了文明之演进、哲学之转变、实践哲学与哲学实践之突破、人之类型的转变以及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实践方式之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