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2.
影戏传承过程中对其他艺术多有借鉴,但其他艺术也对影戏的传承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这种互动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影戏的发展.建国后,在发掘戏剧剧种的背景下,许多影戏被发展为大戏,从而让影戏以另一种变异的方式传承.  相似文献   

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大影戏是宋代影戏的一类,因历史记录语焉不详导致了后人对其戏剧形态及艺术特征的混乱认识.大影戏并非乔影戏,不是靠真人投影演出,而是用大影人进行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影戏,大影戏在艺术上有其特别之处:因影人造型高大,所以在操纵上会有特殊技巧或至少要两人或更多的人配合才能完成;其音乐可能有特殊的腔调;内容上极有可能主要是敷衍世俗生活中的男女情爱.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资料来看,近代以来国内最早研究影戏的人当推李脱尘,李著有《滦州影戏小史》。然而这位奠基者并不详于后人,其研究成果亦已散佚,因此就其人其事做了些钩沉,并对李氏的一些观点作了评述。认为关于李氏的不少说法是有明显错误的,但他是较早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影戏并进行研究的人,这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其"遨游数省,考察中国各地影剧"的研究方法也为今人所继承,同时也由于他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人对影戏的关注,从而为影戏的发展、传承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西亚的《我国之旧影戏》和陈志进的《甘肃之灯影戏》是两篇早期的影戏论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影戏概念经历了传统影戏、走马灯、幻灯和电影的演变,因此在使用材料时应避免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7.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皮影戏的演出形态,归纳我国并存三种形式的影戏:一是唱念和操纵由一人承担的影戏.二是唱念和操纵各有一人负责的影戏.三是唱念与操纵分别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来承担的影戏.在不同的表演模式下,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这三种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我国影戏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9.
好莱坞类型电影市场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戏剧电影美学,而在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影响下的欧洲艺术电影创作中,故事性和戏剧性常常是被弱化或消解了的,这也导致其在市场上遭受冷遇、最终不得不向戏剧美学皈依的现状.好莱坞戏剧电影美学与中国历史悠久的戏剧理论通过市场的整合,产生了中国早期的电影美学——“影戏观”.中国新生代贫困人生电影既蜕变于传统的“影戏观”,但是在市场的压力下又有策略性的背离,可名之为“新纪实影戏观”.  相似文献   

10.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尽管如此,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逐渐被人们淡忘。通过对皮影艺术形式地深入研究,对当代国内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形式的广泛分析。阐述了中国皮影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建设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可行性,设计出传统皮影艺术的“数字化虚拟剧场”,同时对数字化虚拟剧场的基本构架进行了全面描述。使传统皮影艺术的存在和传播形式从民间转向数字化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以崭新的面貌重振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皮影的造型是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而创造出来的.皮影的二度空间造型的特点,使皮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这是从实际生活逻辑向艺术逻辑的转化,赋予了皮影艺术强烈的装饰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点.皮影艺术是甘肃民间古老艺术的宝贵遗产,它既承袭了传统,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又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气质和诱人的美的特征,是稳定而不衰的.  相似文献   

14.
灯影戏是流传于河湟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在传媒时代灯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文章将灯影戏展演置于民间场域,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社群记忆等方面的功用,并分析现代化背景下灯影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滦州影戏剧本《白蛇传》与传奇《雷峰塔》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承载着雅俗文学分野带来的一些变异。连台本《白蛇传》与相关单出之间的差异折射出影戏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些单出成为文人或艺人创作的试验地,从而产生了一批新创的影戏小剧本,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影戏剧本的情节容量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皮影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皮影道具的制作由牛皮、塑料等材料取代了驴皮,皮影戏表演由多人取代了单人,皮影戏表演内容由“熊出没”“小苹果”等现代题材取代了“仙鹤斗乌龟”等传统节目。分析锦州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间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豫南影戏作为宋代中原皮影脉络的延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其中的罗山皮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市场萎缩,艺人经济社会地位逐渐走低,以愿影为主的演出方式对影戏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豫南影戏后继无人,生存状况堪忧。应调动当地的政府、教育界和艺人等多方面力量,担起保护豫南影戏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