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茗 《山西老年》2008,(8):46-47
影戏的名称见诸记载是宋代的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影戏"条,其中说:"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说得很具体:在宋仁宗朝,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资料来看,近代以来国内最早研究影戏的人当推李脱尘,李著有《滦州影戏小史》。然而这位奠基者并不详于后人,其研究成果亦已散佚,因此就其人其事做了些钩沉,并对李氏的一些观点作了评述。认为关于李氏的不少说法是有明显错误的,但他是较早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影戏并进行研究的人,这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其"遨游数省,考察中国各地影剧"的研究方法也为今人所继承,同时也由于他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人对影戏的关注,从而为影戏的发展、传承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皮影戏的演出形态,归纳我国并存三种形式的影戏:一是唱念和操纵由一人承担的影戏.二是唱念和操纵各有一人负责的影戏.三是唱念与操纵分别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来承担的影戏.在不同的表演模式下,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这三种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我国影戏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影戏传承过程中对其他艺术多有借鉴,但其他艺术也对影戏的传承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这种互动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影戏的发展.建国后,在发掘戏剧剧种的背景下,许多影戏被发展为大戏,从而让影戏以另一种变异的方式传承.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细检宋金影戏资料,综览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金影戏从皮影制作、艺人状况、演出形式到演出内容以全面观照。  相似文献   

8.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9.
中国影戏溯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影戏”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其脱胎于唐人“俗讲”和“影灯”,初成于唐末五代,始盛于宋,广播于元明清。除此还对陇东南影子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陇东南或即中国影戏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1949年以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生存价值的一些方面不复存在,而有些方式又被人为地取消了,所以影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今天影戏的生存仍要走多元化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影戏是宋代影戏的一类,因历史记录语焉不详导致了后人对其戏剧形态及艺术特征的混乱认识.大影戏并非乔影戏,不是靠真人投影演出,而是用大影人进行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影戏,大影戏在艺术上有其特别之处:因影人造型高大,所以在操纵上会有特殊技巧或至少要两人或更多的人配合才能完成;其音乐可能有特殊的腔调;内容上极有可能主要是敷衍世俗生活中的男女情爱.  相似文献   

12.
 虽然“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从中外文化中汲取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祖”现象,但“影戏”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对新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它电影主张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戏”传统可以描述为:故事是第一位的,注重矛盾冲突,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及影像的辅助作用,而这些要素在“十七年”电影中能够找到明确的对应,“十七年”电影虽然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稍有变奏,但主体部分是和“影戏”传统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3.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影戏“例戏”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影戏在上演正戏之前,一般都会要先演出一段仪式性的“例戏”。各地影戏“例戏”的演出时间长短不一,形式也繁简有别,其剧目也要视场合不同而选择,但无论何种形式,何种场合的“例戏”演出,其文化功能都是一样的,或恭请神灵为俗民祈福纳祥,祛邪禳灾;或是借其超度亡灵。  相似文献   

15.
李跃忠的〈影戏研究者李脱尘生平著述考论〉将李脱尘认定为"中国影戏研究的奠基者",并较为全面具体地考论了其生平著述.但李跃忠对李脱尘在影戏研究史上学术地位的评判或有可商之处,由于李脱尘作为"奠基者"根基的薄弱及其作为"研究者"研究的疏漏,与其将他视为一位影戏奠基者、研究者,还不如将他视为一位出色的影戏表演者、记录者与宣传者,这样的定位更为恰当和准确,李脱尘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滦州影带入了学术范畴.李脱尘卒于1939年,他的口述资料也可根据记者柱字的〈滦州影的艺术〉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6.
衡东(衡山)影戏是一种地域色彩很浓的民间戏曲艺术.它经历了搭桥戏到桥路戏发展历程;音乐分为锣鼓打击乐和唱腔两部分,其锣鼓打煞风格独特,唱腔韵味十足;影人造型模仿戏曲的脸谱和衣饰,制作分成七个步骤,操作技巧独特.  相似文献   

17.
<欧洲汉学研究会不定期刊>(Occasional Pagers,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第2辑(1979),收入了施博尔(施舟人)、饶宗颐、龙彼得三教授研究闽南语皮(纸)影戏本的学术经典之作.施博尔(施舟人)、饶宗颐、龙彼得三教授的参与,提升了闽南语皮(纸)影戏本之研究的学术水准,海峡两岸学者当继续戮力推展此一高水准的学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滦州影戏剧本《白蛇传》与传奇《雷峰塔》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承载着雅俗文学分野带来的一些变异。连台本《白蛇传》与相关单出之间的差异折射出影戏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些单出成为文人或艺人创作的试验地,从而产生了一批新创的影戏小剧本,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影戏剧本的情节容量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读《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中敏先生是大家尊敬的一位学者。在《文汇报》上早就看到了任先生的学术报告《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即将发表的消息,翘首以待,直到最近才在《扬州师院学报》第一期(1983)上读到这篇论文。因就任先生论及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任先生。一、关于“真戏剧”或“健全的戏剧”的问题王国维认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见《宋元戏曲考》。以下所引王国维的话,除个别注明外,均出自此文,不再注明。该文收入《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因此他提出了“真戏剧”、“纯正之戏剧”等概念。如他认为宋之小说 (说话技艺) 和傀儡、影戏,虽然“皆以演故事为事”,但“小说但以口演,傀儡影戏则为其象形矣。然而非以人演也”,所以小说虽然对戏剧的发展形成有极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