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丧仪时演出影戏,在我国民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习俗。影戏中的丧仪演出有其特殊之处:一方面是有特用于这种场合的"例戏",以引荐亡灵升天,另一方面是演出的"正本"戏中多带有祭灵、吊孝的情节。丧仪中演出影戏的民俗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借其超度亡灵升入天堂;以其"热闹"丧场;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丧家借其昭示对亡者的孝,显示身份,赢得"面子"等。  相似文献   

2.
大影戏是宋代影戏的一类,因历史记录语焉不详导致了后人对其戏剧形态及艺术特征的混乱认识.大影戏并非乔影戏,不是靠真人投影演出,而是用大影人进行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影戏,大影戏在艺术上有其特别之处:因影人造型高大,所以在操纵上会有特殊技巧或至少要两人或更多的人配合才能完成;其音乐可能有特殊的腔调;内容上极有可能主要是敷衍世俗生活中的男女情爱.  相似文献   

3.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皮影戏的演出形态,归纳我国并存三种形式的影戏:一是唱念和操纵由一人承担的影戏.二是唱念和操纵各有一人负责的影戏.三是唱念与操纵分别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来承担的影戏.在不同的表演模式下,影戏的艺术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这三种形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我国影戏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资料来看,近代以来国内最早研究影戏的人当推李脱尘,李著有《滦州影戏小史》。然而这位奠基者并不详于后人,其研究成果亦已散佚,因此就其人其事做了些钩沉,并对李氏的一些观点作了评述。认为关于李氏的不少说法是有明显错误的,但他是较早地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影戏并进行研究的人,这不但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其"遨游数省,考察中国各地影剧"的研究方法也为今人所继承,同时也由于他的努力,引起了不少人对影戏的关注,从而为影戏的发展、传承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何西亚的《我国之旧影戏》和陈志进的《甘肃之灯影戏》是两篇早期的影戏论文,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略。它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影戏概念经历了传统影戏、走马灯、幻灯和电影的演变,因此在使用材料时应避免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在戏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冀皮影戏以民间艺术为文化土壤,充分吸收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方言、雕塑等民俗文化的精华,形成冀东、冀中和冀南不同的影戏审美特色。冀东浓郁的方言结合独特的“掐嗓唱法”自成一派,冀中的剪纸、武术、杂技等民间技艺融入表演,丰富了影戏的艺术表现,冀南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为影戏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此外,各地区的民众信仰是滋养冀影戏的文化土壤,形成酬神赐福、警世劝善等影戏主题,使影戏艺术成为寓教于乐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影戏传承过程中对其他艺术多有借鉴,但其他艺术也对影戏的传承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这种互动关系有力地推动了影戏的发展.建国后,在发掘戏剧剧种的背景下,许多影戏被发展为大戏,从而让影戏以另一种变异的方式传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影戏的研究是在西方人文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自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渐多,但不少仍只是只言片语的记录,或是带着猎奇的心态略作描写,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有的虽然可能就某一点做了深入论述,但却缺乏宏观、系统、全面的思索.文章通过对中国影戏民俗研究的论证,指出生存环境、生存价值和生存实践是影戏的生存要素.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古以来,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就是多元的,而且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自我作出调整。1949年以后,传统的影戏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其生存价值的一些方面不复存在,而有些方式又被人为地取消了,所以影戏的生存出现了危机。今天影戏的生存仍要走多元化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生存方式,才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12.
李跃忠的〈影戏研究者李脱尘生平著述考论〉将李脱尘认定为"中国影戏研究的奠基者",并较为全面具体地考论了其生平著述.但李跃忠对李脱尘在影戏研究史上学术地位的评判或有可商之处,由于李脱尘作为"奠基者"根基的薄弱及其作为"研究者"研究的疏漏,与其将他视为一位影戏奠基者、研究者,还不如将他视为一位出色的影戏表演者、记录者与宣传者,这样的定位更为恰当和准确,李脱尘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滦州影带入了学术范畴.李脱尘卒于1939年,他的口述资料也可根据记者柱字的〈滦州影的艺术〉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细检宋金影戏资料,综览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宋金影戏从皮影制作、艺人状况、演出形式到演出内容以全面观照。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皮影戏,其影卷是影戏的主要文学形态,也是影人表演的文字参照。冀影卷承载着影戏的叙事方法和文化内涵,其题材的选择、情节与人物的设定、程式化的设置、民间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冀影卷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活态化表演中的词格、韵辙和唱腔在丰富了影戏艺术表现的同时,也形成了冀影戏独有的审美意蕴。在中国戏曲文学史上,冀影卷在丰富了戏剧叙事文学的同时,也因方言、程式化和通俗的文学特色自成风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演进和走向,并对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作出前瞻与展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时百年的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缓慢而又层层递进的嬗变作出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是在"影戏观"的基础上,经过"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新生代"的革新,逐渐发展演变的。  相似文献   

16.
电影"为人生",是中国早期影坛一个重要思潮。"长城派"认为"戏剧(影戏)就是人生的缩影",主张摄制"问题剧"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神州派"认为电影是"宣传文化之利器,阐启民智之良剂",注重电影与人的精神情感的关系而追求"于陶情怡性之中,收潜移默化之效";洪深和欧阳予倩认为"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强调"艺术家对恶劣之生活,既负有攻击改善之责";以及他们强调影片摄制必须剧本善、宗旨正、描写真实,强调银幕艺术"惟美最能动人",强调电影是综合艺术、"摄影是影片唯一的生命"等等,对于电影"为人生"和如何"为人生"都有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17.
皮影戏在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便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由于时代的发展.影戏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都已销声匿迹,只有豫南、豫西和豫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影戏演出.其中,豫南地区的影戏演出最为兴旺.豫南皮影戏主要演出方式是还愿和庆典,这两种演出方式在豫南地区称为愿戏,亦称愿影.豫南皮影戏正是依赖这种演出方式而得以生存延续.  相似文献   

18.
 虽然“十七年”(1949—1966年)电影从中外文化中汲取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多祖”现象,但“影戏”作为一种电影观念对新中国电影创作产生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又是其它电影主张所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戏”传统可以描述为:故事是第一位的,注重矛盾冲突,注重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及影像的辅助作用,而这些要素在“十七年”电影中能够找到明确的对应,“十七年”电影虽然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稍有变奏,但主体部分是和“影戏”传统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9.
滦州影戏剧本《白蛇传》与传奇《雷峰塔》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承载着雅俗文学分野带来的一些变异。连台本《白蛇传》与相关单出之间的差异折射出影戏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些单出成为文人或艺人创作的试验地,从而产生了一批新创的影戏小剧本,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影戏剧本的情节容量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0.
皮影在我国分布很广,各地称呼不尽相同,甘肃陇中称之为"灯影戏".在"苦甲天下"的陇中黄土地上,皮影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使得陇中人民受到了美的陶冶,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本文就陇中皮影的艺术造型特征、赋色等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