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进一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对于长江流域范围内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长江上游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为着眼点,结合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就如何推进长江上游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些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讨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初步概括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社会和谐、生态保障等5个层面,选取20个要素指标,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失衡和公众工业病蔓延是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突破瓶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治本之道。为此,应把工业文明的生产目的理念、生产力理念、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生态文明的生产目的理念、生产力理念、生产要素投入,建立生态生产力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崎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对世纪,全球发生了三大影响深远的变化: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供和经济规模的空前扩…  相似文献   

5.
资源危机业已成为全球和中国社会本身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建立生态文明不仅是应对全球性资源危机的一剂良方,也是中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资源危机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当今中国社会应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建立更完整的法规体系和增强国人意识等方法努力把生态文明发展成为更成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生态生产力及其经济形态与实践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生产力是自然生态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有机融合,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即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生态生产力中的经济是创新经济,是有益于推动自然-人-社会和谐协调的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知识和信息对发展生态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生态生产力中的经济模式主要有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被广泛关注,准确地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梳理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本文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四个层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世纪,生态伦理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林业院校大学生作为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其生态道德的水平和观念决定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生态危机语境下对大学生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使大学生确立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感与欣赏之情,引导他们做一个保护生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和适度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相似文献   

9.
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面临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后作出的必然抉择。以人类需求与资源环境的现状为切入点,在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指出,产业结构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指导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重视循环经济的作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之下,少数民族社会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河西走廊在中西方文化互通历史上形成多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多元生态聚合区域,资源丰富性、经济后发性与生态脆弱性并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对河西走廊民族社会发展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思考,是厘清生态文明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环境保护机制缺位,是引发环境要素供给不足,不可再生资源跨期配置与生态环境处置恶性互动与循环,以及经济滞涨危机的根源。揭示了不可再生资源跨期优化配置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机理,提出了不可再生资源跨期优化配置环境保护适度内化理论,借鉴国际经验,设计了不可再生资源跨期生产、跨期消费、废弃物处理三环节的环境保护机制,以便缓解环境危机,促进不可再生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生产力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的一统天下,后现代生产力是以自然生产力的优先发展、充分发展、重点发展为核心,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生产力。生态文明作为破解生态危机的时代选择,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革命,是人类在生产观上的一场革命,与后现代生产力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是“两种生产”、“两种尺度”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大生产时代。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马、恩对“统治”、“支配”自然的问题提出了最深刻见解 :“统治”自然的任务应是“控制”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不让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人类本身 ;人对自然的“支配”只意味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有意识的“控制” ,是以对自然的尊重、爱护为前提的利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地区 ,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不发达状态。建设生态文明 ,发挥后发优势 ,能够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实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民族边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屏障 ,又是该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对这一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关键的意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培育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层抓起。领导干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发展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生态产业 ,对实现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文明各要素的辩证运动构成政治文明发展的内部动力;其他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时,一般把资源演绎为单纯的生产成本问题,自然资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建立,研究者沿着经济增长理论方向进行经济与能源协调发展条件的研究,主要包括考虑能源因素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经济增长模型。基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国外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不可再生能源的有限性,能源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对能源替代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化管理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已经造成许多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健全野生动物资源产权制度,提高野生动物资源的使用和保护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资产化评估。以陆生野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界定其资源资产的概念,参考SEEA中心框架等内容,构建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统计分类体系。在划分野外和人工繁育两大类别的基础上,从功能角度将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分为经济资产、生态服务资产和文化服务资产三类。最后通过分析各种已有的资产评估方法,提出适合各类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作为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和消费观方面具有本质的区别。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而生态文明的有机论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张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文明否认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生态文明认为自然万物都是以自身为目的,因而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天赋的生存权利;工业文明把技术视为人类用来征服、操纵和统治自然的工具,生态文明则强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使技术活动生态化;工业文明奉行消费主义消费观,把消费看作是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而生态文明强调消费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能源的可承受能力,还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倡导绿色消费和注重大自然精神价值的消费。但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资源的忧虑,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可耗竭资源的有限储量所带来的紧迫感趋淡,由生态承载力的衰减所引发的负面后果日益明显。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出的气候变化问题,是自然生态系统容纳和消除污染排放物的能力已然不足的一个反映。通过对贯穿上述认识转变过程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国外在此方向上的主要分析工具是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该类模型的优点是把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集成在一起,使得对碳排放的预测具有微观基础,但也因模型复杂而处理难度较高。它的一个应用是:碳减排力度是应立即强力推进,还是可渐进强化,研究文献中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就是以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部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既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又有多元化的生态文化优势,还有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是,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等,逐渐成为蒙东地区发展的一大困境。如果不重视这些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破坏就有可能愈加严重。因此,要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