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熊彼特和德鲁克两位大师的企业家研究 ,都是企业家社会角色的研究。他们的认识虽有所不同 ,但其企业家精神及其主要思想全然一致。他们明确指出企业家的基本行为和职责是创新 ;企业家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其它社会领域的变易起先导作用。他们的思想对澄清国内在“企业家”含义上的模糊认识 ,对创设企业家涌现的社会环境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的起飞有赖于一个企业家阶层的出现,承担起变革和创新的任务.企业家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进行企业家自身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对企业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体制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中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企业家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旅游企业家精神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旅游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以旅游企业家精神为研究对象,在对30年国外旅游企业家精神研究历程、研究方法、案例地分布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旅游企业家精神个人、企业、社会三个尺度的内涵和外显企业家能力特征,以及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等四大社会因素对其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构建了旅游企业家精神的内核系统.总结发现:旅游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为创业、地方认同、开拓、创新、协作与担当精神;旅游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外显,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战略规划和评估、市场营销与社会网络资本等6种能力尤为重要;旅游企业家精神、企业经营能力、企业经营活动与价值诉求呈现动态互动关系.最后,提出旅游企业家精神的内聚外塑性、多层次性、多阶段性、中西差异性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由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企业家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受其根植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指出,企业家网络及其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家获取信息与资源的能力。此外,相对于企业家的个人网络而言,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为通过社会网络企业家能够获取和动员异质性程度更高的信息与资源。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创新活动要由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企业家在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必然受其根植的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的分析观点指出,企业家网络及其构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家获取信息与资源的能力.此外,相对于企业家的个人网络而言,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为通过社会网络企业家能够获取和动员异质性程度更高的信息与资源.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述评等研究方法对社会企业家这一近年来逐渐引起经济学界关注的群体进行探讨,侧重于从社会创新的视角对内涵其加以界定,认为社会企业家通过创新的方法或途径来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进而促进了社会管理架构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家的环境道德责任主要体现在节约使用资源、友好善待环境、大力创新科技、践行公平原则等方面,其道德属性与特征主要有自觉自愿性、无偿性与预防性.需要通过回归良心、坚定道德信仰、进行绿色生产、建立与完善道德诚信及社会监督体系等举措,才能有效促使企业家的环境道德责任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8.
论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企业家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吃苦耐劳、以苦为荣的精神,而传统文化的不利影响、缺乏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有效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影响着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弘扬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养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成长的选拔机制、鼓励企业家创新的激励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建立健全有利于培养我国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9.
经济人语     
1.经济学家魏杰在谈及优化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时指出,评价企业家的首要标准是法律标准,当然也要讲道德标准和意识形态标准,但不是主要的,而个人性格则不能作为评价标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创新家,这种创新性或许恰恰正表现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怪异”,对於这种特殊性格,社会应该尊重。对企业家的约束主要是让其在法律框架中行动,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对企业家的硬约束。除此以外,文化的、道德的、意识形态的软约束,要依赖企业家自己的修养。企业家不是政治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模范…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论述了21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西方文化的竞争性与侵略性,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至今处于世界科技、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先地位;但这种丛林法则,也带来了对社会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与此相反,东方文化如儒学思想等,注重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优秀的文化基础。当然,东方文化也有尚待完善之处,本着文化创新的原则,介绍了后东方文化的概念。在新世纪之初,通过文化创新,教育大众,提供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持,使后东方文化能为人类的进步和和平共处做贡献。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与湖南企业家成长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的二重性决定其对湖南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也是双向的.从正面看,湖湘文化中富于求新求变的变革精神、海纳百川的会通精神和磅礴大气是企业家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战略眼光的深层文化基础.当然,湖湘文化所导致的湖湘人大气与狭隘并存的二重处世风格、泛政治化倾向和双重功利原则,也在客观上对湖南企业家的成长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科技产业化中的市场创新是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整合的过程.我国市场创新中存在着市场创新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失衡,表现为市场创新与资本化和投资子系统、生产和组织子系统、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衡.构建新的协调均衡,首先是建立市场创新风险资本,健全市场创新的投资系统,其次是促进市场创新的制度供给,健全市场创新的生产、组织系统以及推动市场文化和企业文化发展,健全市场创新的文化价值系统.总之,市场创新对科技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赖于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整合,有赖于市场创新与社会的整合和均衡.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能简单从技术层面来理解,而更需要从文化层面来考量。就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而言,制度伦理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作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都缘于制度伦理的缺失。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加强制度伦理建设来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以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具有目标的社会性、主体的多元性、方式的创造性等特点。社会创新始终与技术创新相伴随,并构成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力量。重视社会创新,培育社会创新意识,构建有效的社会创新机制,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迈向全球化信息时代、我国步入互联网大国行列、互联网成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器、社会转型的丰富图景是网络流行语研究的重要背景。从社会学视野研究网络流行语,从理论上讲可以开拓语言社会学研究新视野、丰富流行文化社会学和网络社会学研究成果;从实践意义上讲,有利于扩大了解社会舆情的范围、加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目前重要的实践与理论课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与重要内容。学术界对网格化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网格化管理进行分析,把网格化管理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提升到社会治理的层面来总结思考,提出了创新社区网格化治理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改革依赖于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永香 《东方论坛》2012,(1):104-107
收入来源于社会,要改变不公平收入格局应该到社会中寻求解决的对策和力量。传统理论因为未曾发现收入来源的社会性而局限于在市场解决,所以改革收效不大而使一些人失去了信心。从市场转向社会,目标定位于社会,让社会各方在产出结构中都有获得收入的机会,以此实现收入的重新分配。以改革获得公平收入的追求者,是社会中的公民。将分散、自为的公民组织起来,构建成有共同利益的公民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价值冲突和文化碰撞亟需学校德育做出自身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面对滋生于经济转轨中的市场文化,德育应做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惯性力具有双重性质。德育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应持革新精神,使继承与革新二者统一。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有代表现代化进程方向的因素,亦有与我国现代化发展相逆的因素。学校德育必须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化文明。无论面对怎样的一种社会文明,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科学的价值取向并统一于现代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之中。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党和政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理论层面的一个大跃升。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规范、公民参与网络与社会治理的内涵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对改进治理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重建社会资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应从政府、社会、公民三种角度入手,即建立廉价服务型政府,重建政府信任;社会力量的自我革新;一种价值文化的重新树立。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中国社会的建构与制度创新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福利是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政策分析核心概念之一。社会福利观念因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念千差万别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理解。社会福利观念反映现实福利制度安排 ,说明特定时空处境下福利文化及其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中国社会对社会福利的社会建构体现在六个方面 ,它们分别引导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同创新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