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产证券化作为从借款人信用向资产信用转换的金融创新,以特定商事主体形式为载体。我国目前选择了“信托”作为唯一的特殊目的载体形式。但信托作为普通法的遗产,其财产转移方式的特点与证券化的破产隔离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制度短暂的移植历史使得该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力图从理论上建立信托应用于金融交易的基本分析模型。通过对融资实践中信托方式的考察,本文提出自益信托是资产证券化交易中信托的基本形态,存在融资人信托和投资人信托两种基本模型。其中,融资人信托最符合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实际运作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投资人信托可能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受关注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它在稳定金融体系、提高资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其运作来看,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所具有的破产隔离功能是证券化能否成功的核心环节。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和制度环境下,以信托公司为主导实施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SPT)成为资产证券化的最现实选择。同时,为了促进国内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实现特殊目的信托功能的顺利发挥,仍需继续完善我国的法律、税收、监管等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Assets Securitization)是20世纪最重大的金融创新成果之一,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它在我国的推行是必然的。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实践经验及理论准备都十分匮乏,导致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立法工作的滞后。从资产证券化的逻辑起点开始,应当确立法律上可操作的可证券化资产的法定标准,有效实现风险隔离的证券化资产的转移模式,以使该金融创新成果在我国运作具备法律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将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运用到林业生产建设融资中,是解决林业建设资金短缺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该文在分析林业金融特性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适用条件和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并提出了促进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主要依赖三个机制:资产组合机制、破产隔离机制和信用增级机制,其中,破产隔离机制是整个资产证券化流程的中心机制.特殊目的机构是为了实现资产的风险隔离而设立.目前的特殊目的机构设立模式主要有三种: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公司型特殊目的机构和有限合伙型特殊目的机构.在我国当前法律环境下,设立信托型特殊目的机构和国有独资公司型特殊目的机构是资产证券化初级阶段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涵义、特点及运作流程和说明了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初步探索了我国以国际运作为突破口渐进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证监会主导下,券商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进行企业资产证券化试点。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应用于资产证券化有其合理性和易操作性,但是由于其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难以完全实现基础资产的真实销售,券商破产会直接影响专项计划的持续运作,导致破产隔离不彻底。为了长期发展企业资产证券化,需要在交易中引入信托概念,赋予受益凭证明确的法律性质,突破目前法律和体制的羁绊通过建立基础资产选择标准、限制券商角色范围等措施,规范企业资产证券化各个交易环节。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是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的手段之一。本文在描述和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涵义及运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实行不良债权证券化的难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当前在我国全面开展资产证券化的时机和条件不成熟。在借鉴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加大供给和需求、改善金融环境的同时 ,抓住时机进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试点 ,即遵循先国际后国内的原则 ,率先对一些适合的资产进行离岸证券化运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如何收回关系到银行改革的成败,因此研究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提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解决这一难题,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流动性。利用信托模式处理不良资产须明确信托受益权证书的有价证券地位,同时在受益权证书的发行、交易、流通环节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这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革新。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将更大程度地开放 ,在我国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 ,资产证券化必然会成为金融改革深化的一个方向。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贷款项目、现实基础、信息交换等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但发展资产证券化要求一定制度基础和市场环境的全面支持 ,对信用支撑、法律建设、税收和会计制度、中介服务机构、有效灵活的监管、市场环境和人力资源以及技术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广泛进行实践 ,因此亟需建设完善的制度环境 ,消除资产证券化的障碍。该文着重对实施项目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政府和金融界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资产证券化为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我国金融风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及风险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而其中资产证券化以其精妙的构思、独特的功能为众人所瞩目.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本文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作用,介绍了建立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暴露和显现的高危时期。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对当前个人住房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控制,那么,未来个人住房贷款的快速扩张反而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源。因此,正确认识并努力防范当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类型及成因,提出四种防范风险的方法:建立个人信用体系;规范银行操作流程;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杠杆是金融风险衍生的根源,维护金融安全已经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近年来基于调节资产流动性而进行的资产转让和贷款类信托理财业务的规模正逐渐扩大,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资产流动性大小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出售资产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冲击承受能力,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会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另一方面,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会激励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增持行为,导致新的流动性风险聚集。将金融去杠杆引入分析框架,基于存款保险制度视角构建了资产流动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考察带有金融去杠杆强度的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对贷款出售折价率的偏导数,研究去杠杆背景下资产流动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重要成果,我国具有开展资产证券化条件,具备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住房抵押贷款是银行的资产,银行将其作为发行债券的根源来发行债券,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是居民住房抵押贷款,即商业银行将居民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一资产出售给专门的机构,实现银行资产的提前变现,然后由专门机构组织这些资产的信用担保及评级,最后发行证券。该资产进行证券化肯定也存在相应的风险,从政策、制度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推动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发达市场成熟融资技术的资产证券化对中国来说还是一项金融创新.尽管我国在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仍有诸多障碍,但已基本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也在悄然而行.目前可供证券化的资产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设施贷款以及大型公司应收款.为切实起到引导金融创新、提高资产流动性以及融通资金的作用,不应将资产证券化的重点放在银行不良资产基础上.从需求方面看,高收益低风险的资产支撑证券(ABS)必将受到个人投资者青睐,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商业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海外的机构投资者可能是ABS市场潜在的需求者.  相似文献   

18.
资产重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资产的让渡行为 ,这种让渡行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让渡的资产必须清晰。文中在分析国有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观念障碍基础上 ,提出了税收制度改革、培育两个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制、积极稳妥地实现改组改制等企业资产重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紧缺的问题,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反映出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过于依赖利息收入,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净出口额增幅的减少,银行自身对高收益资产配置的追求是产生这些银行流动性紧缺的原因,提出加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合理调整存贷结构,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的处置中,势必需要资产评估和其他中介机构的介入。本文就我国资产评估业存在的问题,资产评估业面临的道德风险,以及与其他中介机构的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