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建立利益分配的委托——代理模型,证明了退耕还林工程中期阶段的补贴方式与努力分配的关系。将退耕还林工程视为一个合作生产过程,推演并证明了不同主体对于补贴方式选择的偏好,明确了工程中期阶段的最优补贴方式以及影响最优努力的条件。提出了建立活立木市场、推行生态购买、加强生态环境宣传等公共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后期阶段的合作生产博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建立了退耕还林后期阶段的利益分配委托———代理模型,推演并证明了定额补贴方式是最优选择,并明确了契约设计的条件以及影响最优努力的因素。论文提出了进行生态补偿、建立活立木市场、加强生态宣传等公共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草)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博弈的存在:它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农户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以及农户之间的博弈。这三种博弈均陷入困境,而改变博弈结果的方法是制定新规则,以达到新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4.
退耕还林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肯定中国退耕还林有效性的前提下,针对现有退耕还林制度构架下出现的农户自利性经营、地方政府有限理性、追求垄断租金最大化与社会生态目标偏离的现象,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予以剖析,并给出生态外部性资源配置的优化解及制度性建议:重新合理界定退耕还林农地产权;调整产权收益分配;通过产权界定与制度安排来建立退耕还林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户参与意愿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是中国林业建设历史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同时操作难度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由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是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因而对农户退耕还林意愿的经济根源进行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在对重庆和四川地区的退耕还林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意愿,取决于其对参与退耕还林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并据此建立了农户参与意愿的决定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退耕还林制度创新的路径为:增加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货币性收益;通过提高农户的生态意识增加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非货币性收益;减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货币性成本和非货币性成本;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的动态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9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在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方面都产生了显著的成效,探讨退耕还林工程具体实施效益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通过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框架及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的Meta分析方法,对220篇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在固土保肥方面的效益得到广泛认可(30.4%),工程实施区土地植被覆盖度得到迅速提高(17.7%),同时在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效;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在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工程实施后因补贴收入增加、释放劳动力、林业收入等方面实现收入增加的同时(35.46%),不少研究仍表示因土地占用而导致了种植业收入的下降(8.2%);同时退耕对促进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9%)、就业结构调整(11.4%)、产业结构调整(6.82%)等方面的作用均得到验证。依据对文献的分析与展评,未来研究中需关注如何实现现有成果有效巩固,以及如何制定更完善的体系对后续退耕区域先后选择进行评估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草)工程共涉及到3 200多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退耕农户的态度。本文从退耕农户进行毁林复耕的机会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政府和农户博弈的动态模型。研究认为,退耕农户毁林复耕不仅取决于退耕地复耕后的净收益,而且取决于农户转移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大小,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草)工程共涉及到3200多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巩固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退耕农户的态度。本文从退耕农户进行毁林复耕的机会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政府和农户博弈的动态模型。研究认为,退耕农户毁林复耕不仅取决于退耕地复耕后的净收益,而且取决于农户转移劳动力的机会成本的大小,最后根据模型结论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陕南3市5县8镇29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户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参与农技培训,政府是否实行技术与资金扶持政策以及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对农户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农户的非农就业程度对其则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生态农业并实现退耕还林背景下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地区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规模、结构和水平,为提升农户人力资本和多元化技能水平提供支撑,同时要普及和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其他农户对非农就业程度较高的农户提供劳务支持,并为农户提供长期的技术与资金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以两省三县384户不同退耕还林规模农户为例,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的因素。结果发现:愿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农户所占比例为81.77%;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村庄人均耕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现有退耕还林补贴标准、退耕后耕地面积以及外出务工月收入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子女人数、种植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和耕地单位面积农资的投入量等因素对农户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意愿有着负向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加强退耕还林地区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县域非农产业的发展、适当提高大规模退耕农户的退耕补贴标准和着力推进黄土高原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等政策建议,以不断完善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方案。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河北省平泉县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退耕还林的顺利进行和成果巩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评价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十分重要。本文以河北省平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就平泉县退耕前后农民收入、支出、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基本结论是:退耕还林项目在河北省平泉县的实施,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内部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其他产业的转移,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整了农民收入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退耕还林地区随机样本80户退耕和非退耕还林农户的收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区,农户以农业劳动为主,农户的收入以一定的比例持续增长,农户的非农收入有所增加,但是,退耕还林的实施切实减缓了退耕农户收入的增长速度,这意味着退耕还林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退耕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3.
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环境失衡的根源在于利益失衡,因此,需对生态保护工程进行制度创新。本文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探讨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问题;第二部份评析西部地区开发自然资源的三种模式;第三部份用博弈论分析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农户)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保护工程中博弈过程;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只有把生态保护与对生态保护区民众扶贫相结合,才能可持续保护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由政府推行的、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工程。它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奥尔森式的集体行为 ,直接涉及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三个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该文从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 ,运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理论 ,分析退耕还林的行为动因或称行动逻辑 ,通过成本 -收益分析的方法寻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行为的经济动因 ,力图揭示退耕还林政策有效性和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最后提出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甘肃、宁夏和湖南三地首轮退耕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A F双界限方法测度退耕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借助精确断点回归设计,实证检验退耕还林补贴到期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补贴到期农户各维度及其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均高于未到期农户;第二,补贴到期对相对收入、充分就业、生活水平、主观感知维度及多维相对贫困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均显著为正;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补贴到期对老年和低收入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正向影响效应相对更强。鉴于此,从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建立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及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陆续到期,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日益迫切.在广大退耕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贫困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补贴的.另外,退耕地区农民采取的传统薪柴直燃生活方式也对当地脆弱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退耕还林地区生态建设和农村居民生活现状,提出了将生物质固体燃料作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建议,从生物质固体燃料的燃烧特性、资源供给、技术条件、消费需求和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了在退耕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可行性探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结构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国家正处于调整与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实施后的经济影响将关系到工程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利用2003年与2005年对陕西、甘肃与四川3个试点省份的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样本分类,采用实证模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对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收入结构的退耕户所产生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工程实施6年来,在促进农民总收入增加方面作用甚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但工程却显著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如果不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并没有瞄准相对贫穷或富裕的农户;如果考虑时间效应,工程对低收入退耕户,特别是以种植业收入为主的低收入退耕户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因此,国家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应该更加关注这一部分农户的后续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标准。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补贴制度作为对我国以往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益.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激励退耕农户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目标.目前,这一制度正面临着地权残缺、产权主体冲突和限制农户行为的自主性等问题.建立具有私人产权性质的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将社区和农民参与的机制引入退耕还林(草)管理中是未来退耕还林(草)制度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该文首先分析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选择的一般机理,并进行了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进而指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行为选择过程,多数情况下就是综合因素制约下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比较的过程,只有当预期总收益大于预期总成本时,农户才会参与退耕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