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以来,一方面,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经验研究相对不足。如何避免闭门造车同时又克服本本主义,就需要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借鉴其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传统,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并将其理论化;既借鉴、反思、发展西方理论,又赋予理论以本土品格,是当前中国农村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为…  相似文献   

2.
本土化和全球化: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双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本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近来引起大陆社会心理学界高度关注的现象入手,阐明了其概念内涵及形成原因;接着,文章就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认为,那种以为“只要是本土的就一定能够成为全球的”的观点是片面的,较为全面的观点应该是:本土化有赖于全球化,而全球化同样有赖于成功的本土化。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提出了下述五方面的看法:(1)本土化需要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心理学进行批判与改造,但本土化不意味着拒斥“全球化”;(2)本土化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但本土化不等于传统化;(3)本土化需要向先行一步的台港社会心理学借鉴经验与教训,但本土化不等于台港化;(4)本土化需要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本土化要坚决避免非学科化;(5)本土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而是参与甚而影响世界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心理学能够成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有关中庸的论述很多 ,但基本上走不出文史哲的范围 ,其论述方式大抵以考据及义理的阐释为主 (如葛荣晋 ,1 991 ;杜为 ,1 986 ;王民 ,1 987;郑琳 ,1 992 ;王大千 ,1 994;王邦雄 ,1 984;王开府 ,1 970 ;罗光 ,1 989;Chou ,1 979)。从社会或行为科学的观点来探讨的 ,为数甚少 ,而且集中于心理学范围 ,主要视中庸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如杨中芳、赵志裕 ,1 997;赵志裕 ,2 0 0 0 ;郑思雅等 ,1 999;黄晒莉 ,1 996 ;PengandNisbett,1 999)。中庸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题目 ,一方面由于它是儒家思想中理论性较强的概念 ,然而更…  相似文献   

4.
论“单位”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如果说当代中国的组织和制度极富“特色”的话 ,“单位”应该是一个表征这种特色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这不仅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 ,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社会中 ,都不存在相似的组织和制度 (李猛等 ,2 0 0 0 ;刘建军 ,2 0 0 0 :1 1 )。中国社会所具有的“单位”现象 ,吸引了国内一些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对之进行研究。将“单位”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基本单元 ,始于华尔德 (AnderwWalder)对中国企业中的工作与权威的研究 (华尔德 ,1 996 1 987) ,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 ,多以华尔德的观点为基础 …  相似文献   

5.
理性选择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理性选择是一个古典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 ,一派学者试图使其成为社会科学三大经验学科(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解释社会行动的统一的理论和方法 ,很多社会学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不断努力 (Colman ,1 986 ;Friedman&Hechter,1 988;Lindenberg ,1 990 ;Abell,1 992 ;Hed strom ,1 996 ) ,但另一派学者则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甚至将其称为“经济学的帝国主义”(Bo hman ,1 992 ;Scheff,1 992 ;斯乌利 ,2 0 0 0 )。最近我在参加国内的一些课题成果评审和博士论文答辩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姚丽云 《社会学》2005,(4):13-19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中国社会文化中找寻本土概念以研究中国社会,是许多港台和大陆学者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其中“人情”一词更是成为了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出发点,并由此展开了对中国人际关系的本土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已被教育部批准正式列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于 2 0 0 1年 3月 3- 4日 ,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社会结构与社会公平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牌仪式”。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学术杂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 6 0多名专家、学者和领导应邀献言。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中心亲笔题名 ,雷洁琼教授为中心列为重点研究基地发来贺信。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强调指出 :中心将全力为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建设和学术发展 ,提供平等对话、深入探讨、开放交流的学术平台。简短…  相似文献   

8.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比较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 (韩少功 ,2 0 0 1 ;阎云翔 ,2 0 0 0 ;翟学伟 ,1 995 ;金耀基 ,1 993;黄光国 ,1 988;胡先晋 ,1 988 1 944)。近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的论文中开始使用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对它们各自的涵义、彼此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如何发生作用等 ,都还缺少理论的推演和概念关系的逻辑整合 ,① 因而也就很难由此获得对中国社会关系运作的解释。近来 ,受西方诸多理论和概念 ,特别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 ,有些学者逐渐倾向于将人情和面…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热门的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 ,则更加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关这一现象的研究 ,目前以两种分析框架为主 :一是将社会流动放在社会结构中来探讨 ,首先设定社会是以分层或地位的方式构成的 ,然后再将流动的概念放入其间来考察各种社会成员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在其中形成的流动驱力、规模、方式、功能或由此而生的社会问题等 (许欣欣 ,2 0 0 0 ;李强 ,2 0 0 2 :2 94-3 1 1 ) ;二是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将个体的流动过程看成是其通过建立社会网络来实现的。后者与前…  相似文献   

12.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近些年来 ,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开始成为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的研究论文 (张建新、彭迈克 ,1 993;陆小娅、彭泗清 ,1 995;彭泗清、杨中芳 ,1 995;彭泗清 ,1 997;杨宜音 ,1 999;彭泗清 ,1 999;杨中芳、彭泗清 ,1 999;王飞雪、山岸俊男 ,1 999)日渐增多。信任像空气一样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或缺性。福山 ( 1 998 1 995)在其《信任 :社会德性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 ,更将信任提高到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层面。但是 ,关于中国人的信任问题 ,无论在理论和学术的研究探讨中 ,还是在对信任本身概念…  相似文献   

13.
20 0 3年 8月 2 0日至 2 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主办了“‘中国社会学的最新发展与走向’暨《中国社会学年鉴 (1 999-2 0 0 2 )》编纂学术研讨会” ,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院、所的近 40位社会学者就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与走向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并且对如何把《中国社会学年鉴》办得更具学术特色和学术价值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会议首先由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教授致辞 ,对社会学的发展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 ;然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研究员发言 ,对这次学术研…  相似文献   

14.
农村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如何理解农村 ,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以阅读和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为主题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7月 14日 - 16日在湖北荆门召开 ,来自全国的 6 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①。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研究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意义针对学术界更多从国家与农民关系的视角和制度的视角来研究农村社会的现状 ,本次讨论会强调立足于乡村社会本身 …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1 2月 2 2日至 2 4日 ,由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各地的学者及国家民政部、部分省民政局和乡村基层的干部共 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 6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中 ,最富意义的是村民自治的实施及乡镇与村民委员会关系的调整。然而 ,从现实来看 ,自“乡村分治”以来 ,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之间究竟是“指导关系”还是“领导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践,要求我们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讨论。从功能论角度看问题,我国的职业性助人活动应该属于社会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与此相关的助人系统是由民间依据差序格局原则和由政府依据身份隶属原则实施的助人和互济体系。我们面临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任务,即用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经验来补充、改造我国的社会工作(助人活动)。在本土化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两种社会工作的亲和性,注重我国的体制和文化特征,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在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上助人效果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国外从 30年代末出现并在最近 2 0多年得到重要发展的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方法和技术 ,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它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 .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但是 ,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焦点在于文化是如何规定了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Wellmanetal.,1 988:2 1 )。因此 ,为了深入理解布朗提出的“社会结构”概念 ,从 30年代到 60年代 ,在心理学 (主要是移居美国的具有格式塔研究传统的德国…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不但在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影响和改变社会,而且社会也在为他们提供许多不可多得的思考空间和问题焦点。例如,曾有研究者指出,“转型”原来不是一个社会科学概念(晏辉,1998),但今天谁不使用它,恐怕已很难说清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了。而“社会心理承受力”据说原先也没有这样的说法,它作为一个研究概念是到80年代才出现的(张大均,1997),其产生的合理性可能是学者希望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能寻求一个贴切的概念来说明广大民众所做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反应吧。但就目前有关研究来看,这个概念的含义还不甚清楚,影响了实证…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科学的灿烂光辉下,社会科学在公众心目中黯然失色了。其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知识、两种体系,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具有隐性而重大的作用,一味地用自然科学的“量化”、“可操作性”标准来度量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社会的“异化”和畸形。  相似文献   

20.
近日,来自英国北安普敦大学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的学者以及本土社会企业代表,在京举办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