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均田制与唐朝的强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初为巩固统治而实施均田制.长期战乱造成的土地荒芜为均田制提供了可能,强大的中央政权为推行均田制提供了保证.均田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也加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2.
唐初统治者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朝的授田原则与隋朝相比,有许多新特点,唐朝前期均田制的普遍推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唐朝最高统治者抑制高门世族地主所有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唐代前期西北地区的关中、西域、河西等地区均田制的实施情况、粮食生产,以及实行均田制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唐代实行了均田制,广大受田农民积极从事粮食、织料及副业生产,促使生产力有所提高。因授田不足,生产发展有限,农民虽终年劳作,但生活水平提高不著,仍属清贫。均田制不排斥大土地所有制,随封建统治渐趋腐败,它无法长久保护受田农民利益,终至消亡。  相似文献   

4.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田制史上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均田制本身的制度矛盾性是影响均田制历史沿革的重要因素,而其它制度安排的变迁对核心制度变迁的影响也引起了均田制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5.
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必须从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中去理解.均田制是社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对于它,也应当这样.不能认为均田制是无规律性的、不受任何条件所制约的偶然现象.一切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都应当给以科学的解释,还给它一个合理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在均田制的研究上,曾经有过一种突出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中叶以来,农业发展与人口迁移促使"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一线发展成为连接天山北路绿洲与阿尔泰山草原的农牧交错带。这条农牧交错带东连河西走廊,北接蒙古草原道,成为连接边疆与内陆的一条重要走廊,密切了边疆各区域之间、边疆与内陆之间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交流,使边疆更有效地整合进了区域与国家体系之中。走廊促进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生活在边疆的民族更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文章是对北魏均田制的一次初步探索,主要想了角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和实施的概况。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打算先从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起。一、均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均田制实行前,北魏政治上的主要矛盾是种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其是种族矛盾。拓跋政权建立后,便对汉族和其它被统治部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屠杀与压迫.宋书索(?)传战:  相似文献   

8.
北朝鲜卑入主中原 ,经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运动 ,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文化在碰撞、冲突中走向融合。而北齐在精神文化上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本民族伦理观念的认同感 ;在物质文化上则在保留民族习俗的同时由游牧转变为定居农业 ,并实行均田制 ;而制度文化上则引进汉制 ,呈现明显的汉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族王朝研究初探》序陈连开中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点决定着天然划分为农耕区与游牧区。两大区域各民族,在经济与生产方面,差别甚大,而又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在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各具特点,而又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中国农牧两大类型民族既相矛盾而又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0.
[摘要]人类学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经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模式向社会政治结构、再向历史过程与权力关系的转变。范式转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牧业社会的特征和牧业社会研究的理论取向。范式间有明显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知识谱系。农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族群关系,范式转变也反映了族群关系及其理论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伊朗与巴基斯坦交界区域农牧关系研究情况与发展变化的梳理和评述,探讨农牧关系的研究范式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价值,阐明多族群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并揭示此类机制对巩固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史发展要义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约400年,为分裂割据时期,战乱促使人们思维活跃,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皆出现了承上启下的新内涵。而其要义则为政治上的儒法结合和三省六部制,军事上的府兵制,经济上的均田制,文化上的永明新体诗和骈文的出现,所有这些对后世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社会实现伟大转折的三十年里,民族关系也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未来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变化也向全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民族关系的处置问题。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要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和问题,和谐民族关系也将在应对问题和挑战进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趋同蕴含着巨大的活力,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和独特性又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在世界多元化的交融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并通过不断选择和吸纳,组成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以促进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家之学,终为秩序之学。孔子奠其基,中经子思、孟子的丰满,后经荀子的批判,董仲舒的调和,最终成就了影响中国千年的封建伦常学说在西汉的确立。它们在维护封建社会整体与个体之间以及封建社会自我内在秩序的和谐稳定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理论创制的逻辑在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当代的一大主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和谐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方面的论述中,即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该思想的提出虽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前提,即人的和谐发展问题绝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次,它指明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人与社会的统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进一步改善生产关系;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逐渐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并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切实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法律的关系。法律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纳入其价值体系,可持续发展价值也只有在立法、司法和守法中才能获得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的既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实现全国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又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措施。而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一个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深入开展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关系发展态势研究,探析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对做好新世纪民族工作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中亚国家同为转型中的国家,面临着发展和稳定两大问题,都在加快制度变革,实现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扩大各方面的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在“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下双方关系深化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也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机制和平台。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生活,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城乡关系、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吉米·卡特在埃以关系正常化中所起的作用为主要内容,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得出结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调整固然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而国家领导人个人的看法及其努力程度对局势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甚至在某些事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