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转型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生活,政府服务职能的扩张,使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间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行政补偿作为平衡公益与私益冲突的重要机制应运而生。对于行政补偿纷争,应当建立相应的司法救济制度,以抑息纷争。行政补偿诉讼制度的构建,对于宪法的实施、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介入社会经济生活,政府服务职能的扩张,使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间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行政补偿作为平衡公益与私益冲突的重要机制应运而生。对于行政补偿纷争,应当建立相应的司法救济制度,以抑息纷争。行政补偿诉讼制度的构建,对于宪法的实施、行政补偿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政府权力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民众对政府权力的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呈现不同的状态 ,要达到对政府权力的正确认识 ,必须把握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相对平衡。“平衡”认识政府权力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服务行政一直被强调.政府管理权限的多样化与行政执法人员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私人参与行政应运而生.它顺应和谐社会,符合民主行政、和谐行政的理念.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应实现国家担保责任,对私人行政进行监督,更好地实现“官民”合作.  相似文献   

5.
政府权力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提出“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的观点,人为地割断权责之间的联系,臆造两种类型的政府,从法理、管理和哲理各种角度分析,都很难自圆其说,也与政府行政组织的原则相左,不符合行政组织的性质、执法体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只有改革我国过分集权的领导体制,促使政府政治化权力转为法治化权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政府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缓和了对苏联、东欧各国的贸易管制,但继续奉行对共产党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政策。通过考辨该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主要决策者的“中国观”是执行该政策的思想根源。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恶化,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7.
大学行政权力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社会,随着大学的发展和演变,大学行政权力由学术权力、政府权力、市场权力等让渡和授权而生,中国大学则与之相反。中国近代大学与国家“同生同构”的百年发展史为大学行政权力提供了国家建构中的政治合法、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公共资源分配的制度依赖、内部管理的科层制模式等合法性基础,也建构了目前中国大学的权力形态。  相似文献   

8.
政府行为文明的本质是政府的现代化,政府现代化的本质则是政府发展和行政发展。作为一种抽象的政府行为,行政权力扩张有良性扩张和恶性扩张之分,分别体现着行政权力扩张的必然性与人为性。提出行政权力良性扩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质是政府发展和行政发展,其结果是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行政能量的增强。无论是从良性扩张产生的原因还是实现的结果来看,行政权力良性扩张都体现着政府行为文明本质要求,是对政府行为文明内涵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往往面临如何调和“权力”与“权利”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管理中的“权力”与“权利”冲突根源于政府垄断、主导整个行政程序,造成行政程序过度封闭与排他,导致公众游离于行政程序之外.化解社会管理难题,实现社会善治,应重视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正当行政程序的吸纳功能,消融社会不满与抵抗,压缩社会冲突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WTO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贸易规则对我国政府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维护贸易的公平性,依法行使经济管理职能,坚持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行政行为的时效性,强化行政监督。反观我国政府的行政行为,无论从政府行政行为的整体结构来看,还是从行政行为的方式来看,抑或是从行政决策的特征来看,与WTO的要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此,我国政府必须从构建现代化的行政理念、调整行政权力结构、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按WTO规则建构现代化的行政行为体系。  相似文献   

11.
反倾销贸易战愈演愈烈,使得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外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原因错综复杂,外部原因主要有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因素和歧视性政策,内部原因则主要涉及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应尽快调整外贸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规则、积极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加速行业协会功能转型及建立专门反倾销应诉部门,不断提高我国应诉国外反倾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广州“十三行”制度是清朝政府在“闭关锁国”的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为应对全球的商业经济对贸易扩大的需求,在明代市舶司制度的基础上实施公私结合的对外贸易经济体制。在鸦片战争前后近百年问。担负着清政府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的重责。它的出现、兴盛到衰败,其根本因由则是大清帝国出于维护集权统治的政治妥协和经济上的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的一个逆转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明初的海禁政策。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作为当时国家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然而官方对海外贸易的垄断并不能满足民间对贸易的需求,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私人贸易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4.
明朝末年,英国威得尔船队想发展在中国沿海的贸易,舟山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遭到了明政府的强烈抵制。直到清朝康熙年间的开海禁,随着定海关、“红毛馆”的设立,舟山重新成为英国人的目标,他们在舟山展开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管理会进行贸易。由于清朝政府严厉控制对外贸易,尤其是乾隆中期的闭关,使英国人扩大在舟山贸易的图谋遭到遏制。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万历后期通番案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历后期的违禁通番贸易,较之嘉靖后期更盛。出海地点自南至北,由福建转向浙江,人员构成由福建为主转向江浙为主。地方各级官府对于通番性质的认定也有所不同。通番之所以屡禁不止,最根本的是因为走私日本利润丰厚,也在于较之合法的“东西洋”贸易利润要高得多,与海防主管部门、税监官员以及巡缉兵丁的劣行也均有关系,明廷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尽合理,疏于防范,也是要因。  相似文献   

16.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明代实行海禁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突发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明政府终止宋元以来鼓励航海贸易政策的原因,进而阐明在不同时期海禁政策体系的强化过程,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进出口额的迅速增大,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崛起,但中国一直以来却是遭遇贸易壁垒最多的国
家,而与中国贸易同样走在世界前列的德国,外贸发展平稳,贸易摩擦少,形成独特的“德国模式”。“德国模式”是二
战后德国特有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的成功基于对外贸易产业结构合理、政府支持力度大、出口产品科技含量高、进
口贸易施行对等性、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等因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可积极借鉴“德国模式”的成功经验,通过完善政
策支持、把握产业趋势、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等,既发挥市场的竞争性、企业的创造性和个人的积极性,
又通过高税收、高福利等社会保障措施来调整市场失灵对公平的扭曲,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共同
进步。  相似文献   

18.
明代会同馆在明代朝贡贸易较为兴盛的前期、中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掌管。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 ,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 ,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 ,采取封闭自守政策 ,从而妨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朝边境互市贸易的演变探析 (1636-1894)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明代及后金时期相比较而言,清代中朝互市前期的边境贸易具有持续稳定,管理有序;鲜明的宗藩特色;交易品种相对固定等特点。19世纪80年代,中朝迫于形势调整了边境互市贸易政策。与中朝互市前期边境贸易相比照,互市后期边境贸易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通商贸易中政治因素逐渐淡化、通商要素更自由化、交易形式和制度的规范化及清政府对互市贸易管理的专门化。这些意味着中朝间的通商关系开始向近代国际贸易关系转变。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动力思想主要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