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是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嵌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有助于解决石化产业集群存在的资源过度消耗、废弃物过度排放的问题。分析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现状,并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从集群企业的绿色设计和清洁生产、集群企业间的副产物相互利用及产业链条延伸层面,构建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生态化模式,以对青岛市石化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确定区域优势产业,能够指明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为合芜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选取带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产业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分析与优势产业选择结合起来,遴选出有集群化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产业并提出培育其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特色经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内生的集群经济效益.然而,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还主要依赖于低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层次低,缺乏持续竞争力.因此,要防范产业集群风险,避免产业集群走向衰退,关键是依靠自主创新和集群升级来提高其持续竞争力.从区域视角看,需要实施基于集群的区域竞争力提升战略,依靠培育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针对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生态化问题。提出了不同类型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策略:改造传统型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加大科技型产业集群建设力度;构建生态工业园等,以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端也渐渐凸显,为此中央和地方非常重视培育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集聚。该文从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优劣势着手,以1995-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研究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对新疆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新疆棉花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新疆三大产业结构的优化;以此为基础,从优化棉花产业集聚区的投资和服务环境、优化棉纺业区域布局、延长棉花产业链、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四方面提出新疆棉花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保护区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难以统筹,首次提出“生态保护产业”概念,并在论述其内涵、特性和业态的基础上,以张家界生态保护区为例,阐明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产业集群构建,以及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及人的生态化等“四化”支撑战略。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一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新经济。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要科学地制定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成长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共同打造核心区域品牌,树立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与价值;重视中小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江苏产业集群的演进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企业群落 ,经历了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两次跃升。现今产业集群呈现出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产业集群要根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 ,着力于制定规划、开拓国际化经营、提升技术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发展“一地一品”特色产业为突破口 ,着力完善发展环境 ,建设专业市场 ,培育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就是实现生态化发展,而实现生态化发展首要条件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包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培育科学的生态道德原则。为此,要从政府决策者宏观层次、企业生产者中观层次以及社会公众微观层次三方面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此外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产业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是形成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源泉.长株潭城市群有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发展长株潭产业集群,要建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加强对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引导;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建立以"两型社会"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大力推行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区等方式也可以从各方面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剖析技术创新、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与循环经济之间的联系,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资源集约利用之间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产业组织形态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高科技企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三种类型,它们的技术创新表现有明显差异。其中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主要由传统工业中小企业聚集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且合作创新行为较少,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本文以广东省龙江家具产业集群作为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分析探讨龙江镇政府各项提升集群技术创新水平的政策措施,总结马歇尔式集群中地方政府促进集群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施经验,旨在为此类集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科技产业集群在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建立生态园区.科技产业集群的生态园区建设分为三种模式:改造型园区、规划型园区、虚拟型园区,但无论哪种模式其核心工作都在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概念引入适应度景观及NK模型中,建立以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合作网络为基本要素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发展NK模型,并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技术产业集群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创新资源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创新活动、创新意识、合作网络依产业集群特征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的集群创新能力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集群品牌营销是民营企业集群的一个创举,它建立在集群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民营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动态联盟。动态联盟和创新企业是集群内新技术传播的节点,也是集群品牌营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和企业创新的作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伴随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周期缩短,数量增加。结合使用因素分析法和动态过程分析法能准确揭示出集群发展和创新活动之间的变化规律:众多企业空间的接近及其引发的激烈竞争产生了创新的动力、物质条件、智力条件和实现市场。同时,企业家的创新行为促使产业集群出现,也使得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和成熟时都可以维持竞争优势。这样,二者建立起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互动共享与企业簇群的创新优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企业簇群的创新优势源于知识互动共享 ,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和分工协作有助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 ,簇群内企业与簇群外企业相比更容易分享产业默会知识。所以 ,企业簇群化有利于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是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关系。通过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论和创新环境论进行阐述,指出缄默知识是产业集群更重要的知识资源,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环境是创新赖以进行的一个重要意境,为产业集群形成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条件,创新过程的结果就会形成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3.0范式下,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主要取决于不同网络嵌入关系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互动关系,依赖于集群治理机制的约束与激励。为此,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网络治理概念模型,利用Ordered Probit方法实证检验高科技产业集群网络嵌入关系下集群治理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集群网络内部,契约、政府公序与组织私序构成的正式治理机制与信任、声誉与集群文化构成的非正式治理机制之间,无论在强关系网络还是弱关系网络中均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高科技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网络嵌入关系不同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强关系网络中,非正式治理机制对渐进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弱关系网络中,正式治理机制则对根本性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源自于集群内部创新机会诱发的创新灵感、集群内部激烈竞争产生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资源的可获性与共享性获取的创新资源、集群内部合作形成的创新范式。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知识溢出对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是有条件的。对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应给予创新者适当的补偿而不应完全抑制,创新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的溢出,而是依法维护创新者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