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弟兄》和它前后的《伤逝》、《离婚》等篇一样,也是标志着《彷徨》的技巧越来越圆熟的成功之作。可是《弟兄》所得到的研究,评论,相对较少。一些论者对于《弟兄》主人公张沛君的评论,在我看来,也是不够公正的。其中以张永泉同志《撕下那温情脉脉的面纱》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较为典型。因此,本文拟就张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点不同看法,与张同志商榷,并就教于鲁研界的其他师长。  相似文献   

2.
鲁迅评论叶圣陶小说共有三次。1935年3月,鲁迅在《表·译者的话》中指出:“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了《新潮》上的小说作家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欧阳予倩之后,指出:“叶绍钧却有更远大的发展。”鲁迅的两次评论,是对叶圣陶的童话和整个小说作了系统研究之后,作出的符合事实的正确的历史评价,对此评论界未见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关于小说《飘》的评论,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共有37篇,从数量上讲,这是《飘》的接受或批评史上评论量多的一个时期,比前四十年评论文章的总和还多。这种现象出现大致有四个原因:(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舆论气氛相对宽松,这些都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二)70年代末浙江人民出版社对小说《飘》的再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这时中央高层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几句话使人们可以比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形成了一场对于小说《飘》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就出现了15篇评论;(三)新时期通俗小说的复兴和国外兴起的通俗小说研究热促…  相似文献   

4.
《巴马修道院》在我国的影响远比不上《红与黑》。其实,这部小说的命运比《红与黑》好得多。它出版后不久,就受到已经成名的巴尔扎克的盛赞。巴尔扎克在自己主编的《巴黎评论》上,用七十页的篇幅为《巴马修道院》写评论,称它是“五十年来最美的书”。西方不少研究司汤达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在《红与黑》之上。《美国百科全书》就称《巴》是司汤达最好的小说。还有不少人认为两书高低难分,于是将它们并称为司汤达的代表作。纠缠于名次的排列未免有些学究气。不过,这种争论起码可以说明《巴》的成就是不客忽视的。本文拟从创作意图、人物形象和时代内容等几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论睁了眼看》、《怎么写》、《<绛洞花主>小引》、《<草鞋脚>小引》,以及《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对我国古代小说《红楼梦》曾作过多次评论,对小说的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十分赞赏。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文学评论的印象主义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从文在前半生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仅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散文,而且还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早在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就有《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印行.他的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广.今收录在《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12卷中的评论作品论及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多种批评文体.  相似文献   

7.
学术动态     
《晋中教育学院学报》的特色专栏《晋中教育学院学报》为促进山西省及地区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开辟了一个特色专栏——“乡土作家作品评论”。创刊两年来,该专栏共发表评论文章14篇。1990年第3期专门评介了诗人陈瑞的作品,发表的评论文章有徐秉琦的《陈瑞诗歌概论》和李守春的《脚踏乡土地呼唤民族魂——浅议陈瑞的<大地之歌>》。1990年第4期专门评介了毛守仁的小说,发表的评论文章有王大可的《毛守仁作品印象》、雁柔的《努力开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我看<死舞>的人物形象及其穿透力》和常智奇的《论毛守仁小说中的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8.
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所有小说中被评论最多的一部。它之所以能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该小说的非凡艺术成就。他对时间的精心处理在《喧哗与骚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少见的关于时间的小说。它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结局多受评论界的批评,本文围绕着众家提出的评论,解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认为小说的结局表面荒唐,实则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0.
《丁》是老舍的一篇十分独特的小说 ,至今没有一篇专文评论。此文论述了《丁》作为意识流小说主观性、直感式、快节奏、多色彩地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的特点 ,并从多角度论述了《丁》的作用 :它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丰富性 ;它是老舍超越自我的明证 ;它为老舍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底肥 ,为老舍现代小说民族化的探索提供了条件 ,打下了基础 ;它是中国较早的意识流小说 ,与其他意识流小说一起 ,汇成 2 0世纪 3 0年代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独立流派 ,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12.
黄加灏同志《<李娃传>传统评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见《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一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87年第六期)一文,颇给人以启发。它提出了三个反问句。即:“小说歌颂真挚爱情,表现爱情主题吗”?“李娃形象优美动人吗?”“小说具有强烈的反门阀、反礼教意义吗”?通过这三个反问句,实际上把《李娃传》全盘否定了。文中对《李娃传》虽作了某些肯定,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为此本文谨就《李娃传》与黄加灏同志商榷,说明对传统评论也要作具体分析,不可一律怀疑和否定。  相似文献   

13.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一部小说名作。它创作于1933年秋到1934年春。最初连载于天津《国闻周报》第1卷第1期至第16期.1934年9月上海书店出版了单行本。曾先后收入作者自己的多种《选集》、《文集》以及现代作家的作品集中,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文本流布于世界文坛。小说刊行至今的六十年间,其评论一直不断,新时期以来国内外的评论文章不胜枚举。本文就近十年来。域内的沈从文研究者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边城》的评论,加以爬梳、归纳与评骘,从而使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以及作家的创…  相似文献   

14.
《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主办的刊物,1981-1989年的《小说选刊》历经新时期文学的盛况。作为权威性的主流刊物,所选作品基本上代表了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走向。文本力求从作家队伍、小说形态、叙事方式的演变、编辑思想和评论的导向几方面,解读1981-1989年《小说选刊》自身的发展及其为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很长时间以来,尾声不再是流行的文学范式,而被视为空泛的文学陈规,但它却在儿童幻想小说中占有难得的一席之地。以四本畅销的英文儿童幻想小说——《不老泉》、《魔法灰姑娘》、《夏洛特的网》和《哈里波特与死亡圣器》为例,以评论这四部经典儿童幻想小说中的尾声为缘起,探讨尾声对儿童小说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得出这一结构手法契合了儿童幻想小说对自由、希望、幸福和生命的意义的追寻等主题意蕴,并隐藏着宗教意义上对爱和希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小说《还乡》出版于1878年,是哈代自1871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以来的第六部小说。但许多评论家通常把它看成哈代的第二部重要小说,第一部他们认为是1874年出版的《远离尘嚣》。《远离尘嚣》是哈代的成名作,也代表他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创作上由喜剧向悲剧过渡的开始,《还乡》的间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过渡。“《还乡》是哈代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循着这条路线,在以后的十七年中,哈代为他的读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完整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矛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的《洪堡的礼物》自出版之日起便备受评论者的关注。通过对该小说的国内期刊评论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学者们对该小说的评论可以分为文本研究和文论研究两大类。学者们对该小说多角度的持续关注反映了该作品内涵的丰富和作家思想的深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故乡》历来被中学及各类学校的《语文》或《文选》教本选入,是人们最为熟悉、最为喜爱的小说名篇之一。自1921年《故乡》发表以来的七十多年里,关于它的分析评论文章已经有过许许多多;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理解,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似文献   

19.
对重视和加强校报新闻评论工作的思考樊成现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邵华泽在他的《新闻评论写作漫谈》一书中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张报纸、它的水平的高低杉响的大小,很重要的要看评论的水平.要提高报纸的质量,首要的是提高报纸评论的质量.”关于新闻评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来,评论家们对英国女作家义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作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和解释。有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完全缺乏从社会角度进行解释的有利条件”。作家艾米莉则被说成不属于她的时代,而属于永恒。可是,只要我们打开小说,就会发现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的约克郡,他们说的是约克郡的地方语言。正如英国评论家阿诺德·凯特尔所说:“《呼啸山庄》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