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藏族大学生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西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国家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其自身成长成才,承担历史使命。藏族传统宗教文化、新媒体传播手段、民族分裂主义思潮都影响着藏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为增强藏族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抵制民族分裂主义思潮的渗透,发挥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迁移作用,使藏族大学生自觉认同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宗教认同和习俗认同四个方面对民考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做了调查,发现他们对汉语的认同程度比较低;本民族身份认同感有所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学生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势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对于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被逐步建立起来.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跨境民族的学校教育,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加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众媒体与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云南跨境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云南边境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跨境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跨境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全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中具有典型性。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在增进教育价值认同、实现教育内容"本土化"、探索教育路径有效性与加强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经验。这些经验对提高全国大学生,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工作有重要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文章考察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认同的现状,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因素,提出了今后培育维吾尔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处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最前沿,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是新疆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内容。新疆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新疆历史和区情教育、民族团结和"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族大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生成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短视频解释性、场景化和感染力的特质优化了国家认同教育空间体验,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开创了国家认同教育多元风格,重塑了国家认同教育作用圈层;但在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商品逻辑的操控下,短视频行业跌入了“欲望泛化”“感性狂欢”和“物的迷恋”的怪圈,衍生出了消解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隐性因子。面对潜伏性危机,高校必须分析和挖掘国家认同教育与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内在契合点和价值共生点,强化内容认同、角色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化与外化。  相似文献   

10.
国家认同的实现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文章分析了当下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从三方面对国家认同在大学生思政教学中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纵深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认同对于个体是安全感、意义感获得的基础;对于社会是凝聚力、创造力形成的源泉。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认同呈现出传媒消费时代的特点,大学生在现实与符号的纠结中建构认同;社会认同被自我认同挤压,认同层次偏低;文化认同的混杂性中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处于低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认同特点,引导大学生获得在传媒消费社会生存的方向感、意义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2.
任勇 《浙江社会科学》2012,(7):42-49,156
认同性整合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整合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提供知识供给的途径,公民教育可以为认同性整合的实现提供制度、组织和价值基础。在建构本土化的公民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规律,体现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理念,避免少数民族认同序列的断裂,从而使地方性知识和国家知识相互交融,实现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高职是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已经被列入重要教育目标,通过有效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能够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自觉承担新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能够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融为一体,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对仪式的相关内容以及将仪式感融入到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分析,进而具体探讨了基于仪式感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对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阶级社会的必选题。政治认同不仅与执政党命运攸关,而且关乎民族国家的构建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梳理国内外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点评政治认同研究成果,分析政治认同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政治认同问题指明方向。特别是提出大学毕业生校社衔接期政治认同命题,对高校教育、大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安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所属国家的一种认知、肯定、接纳,以寻求公民间的"我们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当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受到族群认同、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想的挑战,呈现出开放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国家公民"。这是当代国家公民身份的新定位。适应国家公民身份的这一定位,公民教育需要同时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教育和全球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阐述了政治认同的基本观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挑战。诸如多元文化冲击、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腐败引起的公信力下降问题等等。研究指出,加强公民教育有助于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主流意识与政治认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考量:应从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公民行为能力、建构大学生自主参与机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 《学术探索》2009,(6):35-40
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时代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中国自从建立民族国家以后,国家认同问题就由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凸显出来。由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现实中,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甚至存在隐忧。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提升国家认同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族国家的兴衰存亡。新时期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往、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和健全大学生人格的需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必须高度重视人文教育进课堂工作;着力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努力建设一支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切实加强人文社科图书资源建设;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的文化认同危机。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消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0.
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分析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结果表明:(1)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等三方面.民族认同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性别、学习汉语的时间、所在学校的位置和母亲的学历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2)公民角色、学生角色和民族认知、民族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3)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