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刘进 《殷都学刊》2009,30(1):118-125
概述近年来近代汉语中"被"字句的研究情况,针对"被"字句研究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做了初步的讨论:语义色彩问题、不表示被动关系问题、"被"字后的多VP结构、"被"字后动词带宾语、主语问题.  相似文献   

2.
《祖堂集》中“将”字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堂集>是重要的禅宗早期语录.该书体现出禅宗语录一贯的口语化特色,是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该文拟对<祖堂集>中的"将字句"进行研究,考察"将字句"在唐五代汉语中使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的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与拉康的欲望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齐泽克进行意识形态批判的切入点。齐泽克从两个方面来改造拜物教:其一,拜物教被肢解为人与人的拜物教以及物与物的拜物教,拜物教的产生来源于人与人或者物与物的互相指认,具有结构性的特质。拜物教所包含的真实与虚假二元对立的本质被化解为结构性的共存。其二,拜物教作为一种信仰"被客观化",现实存在的"物"替代人成为拜物教的主体,从而使拜物教成为无主体的信仰。两种改造在本质上都服务于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前提的确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无"物"的拜物在着力于扬弃意识的虚假与真实的区分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可能;无"主体"的迷恋在着力于对信仰的物化分析中,使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一成为现实。由此,齐泽克使意识形态批判陷入"明知故犯"的困境,最终使批判成为对现实最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4.
越南语中“du■c”和现代汉语中“得”在读音和用法上都极为相似,通过对比汉语“得”字句和越南语“du■c”字句,揭示出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在学习“得”字句时出现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周红 《云梦学刊》2006,27(1):132-136
"把"字句是人类从致使者视角观察致使情景形成的,表达的是正向致使."把"字是一个特殊的介词,具有正向引发性.根据致使力传递的方向和意识性以及致使结果的隐现,可分出外向和返身、有意和无意、显性和隐性三对"把"字句."把"字句的句式具有以下特征"把"字句具有两种不同方向的组合;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把"字句的语义重心是被使者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6.
越南语中“(d)(u')(o)c”和现代汉语中“得”在读音和用法上都极为相似,通过对比汉语“得”字句和越南语“(d)(u')(o)c”字句,揭示出母语为越南语的留学生在学习“得”字句时出现偏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被XX"结构是时下网络等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汉语语言现象,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把这一结构和传统被动结构相比较,发现两种结构在"被"字的属性、形式构成、语义本质和语用功能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被XX"构式这一语言现象的使用增强了被字句的复杂性,这对"被"字句和被动句习得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把"字句的产生是汉语史上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很多学者都研究过,也有许多的成果,但大都从语法的角度去论证。我们认为"把"字句的产生是一种语法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受到语音因素的影响。"把"字的韵律特征弱化,"把"由动词变为介词,使整个句子的韵律特征减弱,最后完成语法化过程,形成"把"字句。  相似文献   

9.
1海德格尔在《物的追问》一书中开篇指出,"物是什么"这一问题既是古老的,却又是根本没有被完全触及和回答的"新问题"。①所以说是古老的,是因为这一问题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特别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经被提出来,并奠定了迄今一直作为主流哲学对此问题回答的基本理念。康德和黑格尔甚至都没有偏离古希腊哲学家对物之物性的追问方式。而所以说这一问题又是"新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和日常经验虽然关注"物是什么",但并没有回答这一问题的实质。因为在自然科学和日常经验当中,"物是什么"根本不是作为"问题"而存在的。日常经验和科学在"物是什么"这一问题上,并没有进  相似文献   

10.
"景""物"辨     
"景""物"在古典文论中都指称自然景物,但这当中又有分别。从"物"到"景"的流变历史显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时间性和在场性的认识。"物"主要以"比兴"的方式连接人与自然,"景"却直接呈现自然与人的共在。"景""物"的流变和分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对人与物相处模式的思考和探索、选择和调适。  相似文献   

11.
“把”字句历来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汉语研究的难点。所谓重点,就是“把”字句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特别高。笔者统计了四千多个动补宾句式,其中“把”字句就有五百多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所谓难点,就是关于“把”字句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对“把”字结构的认识是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处置和影响。这样的理论认识并不能说明“把”字句的全部。一方面“把”后的成分并不一定都是动词的宾语提前,例:“犹大则惊慌地把手按住钱袋。”“这件事真把我急死了。”“我们把房间摆满了书。”这几个句子里“把”后的“手、我、房间…  相似文献   

12.
《醒世姻缘传》中的“把”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详细考察《醒世姻缘传》的“把”字句的基础上,发现了该书“把”字句的两大特点:句法结构的复杂性和语义关系的多样性(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并由此推论:《醒世姻缘传》成书的明末清初,是“把”字句使用最为宽泛的时期。从那时到现在,“把”字句经历的是一个限制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其他介词分担了“把”的部分职能,使“把”字句在现代汉语里从结构到语义都呈现出一种比较简单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是1976年由美国人提出的。主题与主语分属两个不同的平面,一个句中可以有多个主题。这一理论及其拓展观点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方便非汉语为母语者对汉语中“把”字句等特殊句式句意的理解,从而拓展了它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汉语“在”字句是用介词标记“在”构成的有标记句式,在使用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介词标记“在”在构句时与英语相对应的介词相比,差异较大,表义复杂,“在”字句成了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句式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比基础上,考察留学生学习“在”字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被译介过来的思想。在译介过程中,物被"当仁不让"地对应了西方哲学的物(matter),因此它既是一个汉语词,又是一个外来词。但互为异度的文化传统并不会"先天地"有彼此对应的语词概念,因此物是两种文化意蕴交叠的概念。汉语里物最初与色——牛关联,偏重视觉——意象,与西方的物存在物象之道和物质之学的区分;另有"大共名"与"类"之义,其隐喻在于维稳和保守伦理秩序,与西方存在历史之无、有的差别。物在文化上的相异,使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既有趋从追赶上的教训,也有独到开衍的余地,但惟其不可被简单化约。  相似文献   

16.
带兼语的“使”与“让”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表"致使,促使"语义范围中,通过句法结构上的比较,考察"使"字句和"让"字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王向远 《江淮论坛》2014,(2):151-155,167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汉语“除”字句(取排除和加舍两种用法)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提出语义一句法模式,然后讨论“除”字句的基本语义理解途径,通过分析前人总结出的几个规律中的“问题”,发现这些规律虽然具有普遍适应性。但为了能正确地使用这些规律,则需要更清楚的阐释,如,注意标志语的一词多义,肯否逻辑关系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从语用平面探讨了“在”字句在语境中突现出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并指出动作“在”字句和状态“在”字句在语用特点上的不同,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信息结构模式。动作“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状态“在”字句的信息结构模式是“新信息——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