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称“母亲”为“妈妈”,实际上,“妈妈”一词在古代的使用范围要远远地大于今天“妈妈”所使用的范围。本文着重探讨了“妈妈”的意义发展及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那子 《北京纪事》2010,(2):36-38
虹影母亲的小名“小桃红”,俗称指甲花,也称好儿女花,是最易生长、生命力强,但也是最卑微的花。  相似文献   

3.
“客家”,英语叫THEHAKKAS或只说HAKKA。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从词义上看,是个他称语,是由“土著”或曰“主家”叫出来的。章太炎光生《新方言》附录《岭外三州谘》云:‘演东惠、嘉应二州……其民自晋末逾岭,毛於海滨,言语敦古,广州人谓之‘客家’。嘉应各县客家,且有‘光客’、‘後客’之分,宋末以前迁来者为‘光客’,元明以来从汀、赣二州迁人宥为‘後客。”汉代有“客民”之称,晋代有“给客”制度;到了唐宋,政府簿籍才有了“客户”的专称,但还未见有“客家”的叫法。估计那个时候…  相似文献   

4.
(一)本文讨论的对象和范围。本文讨论广西横县平话的语法问题。横县平话在广西平话中属桂南平话,它分布在横县县城以外的广大乡村,是绝大多数横县人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讲横县平话的汉族人称之为“村话、土白话”(白话即粤语之意,表明这种话很接近粤语),但当地壮人称这种话为“客话”(当地壮人认为自己比这部分汉人来得早,自己土生土长,故自称为“土”,是“土人”,而把平话人称为“客”人,说的是“客话”)①。本文研究的就是横县汉人称为“村话、土白话”而壮人称为“客话”的平话的语法特点。这种话在广西通称“平话”。…  相似文献   

5.
《21世纪》2009,(6):36-36
坐落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玛丽亚·德尔菲奥雷大教堂,有人称“花之圣母大教堂”,我们的导游小范叫它“圣母百花大教堂”,我觉得更上口,也更好记。  相似文献   

6.
胡晓 《社区》2010,(24):6-8
细节尽孝最暖心 母亲生日前夕,小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设计独特的日历册。小月搜集了一些自己的照片或与父母的合影,还有小时候的一些有趣的照片,到专业影楼里经过加工扫描,做成1月到12月日历卡的背景,空白处还写上了对母亲祝福的话。不出她所料,这份颇费心思的礼物使母亲深受感动,称这是自己收到的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礼物,连家里的叔叔阿姨也赞她“有心”、“孝顺”。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目前社会上自诩为“发现母亲”的书籍,以及书中不正确的说法,列举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重视母亲的伟大作用的资料,阐述了自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古人很早便非常重视母亲的“优生”“优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说“儿”     
“儿”字的基本含义是婴儿、幼童。由此引申,年龄相对低的称“儿”,地位低的也称“儿”。本文讨论了地位低称“儿”的三种情形:其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故女子自称“儿”;对女性的一些轻蔑之称也以“儿”为语素,如“儿女子”、“儿妾”等。其二,奴仆称“儿”,不论年龄大小,合成词“儿婢”、“儿客”、“儿从”等即其例。其三,对他人的蔑称多以“儿”为语素,如“庸儿”、“吴儿”、“客作儿”、“白眼儿”等。本文试图找出“儿”字主要义项间的联系,从而正确解释与“儿”相关的某些词语,并补正《汉语大词典》等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刘庚寅 《中华魂》2011,(4):9-11
廖承志是我最尊敬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称他为“肥仔”。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称他为“小廖”。与他熟悉的人皆尊称他为“廖公”。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工作了17年。在长期接触中,有些琐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明代公安派“三袁”中袁宏道之“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分析,阐述“性灵”学说的本质、内客及外观形式.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北方的河》,许多学者谈到了小说中父亲的原型或父亲形象,我这里要谈是《北方的河》中的母亲原型。母亲原型在《北方的河》中已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一个人的母亲,她是具有普遍性和象征意义的母亲。母亲原型源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他把集体潜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原型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人员心理上的积淀物,它显现在反复出现的某些意象故事和想象之中。原型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象征,它不断地在历史进程中重复发生。“母亲原型并不等于母亲本人的照片或某一女人的照片,它…  相似文献   

13.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问题关键在于它是不是等于“之于”或“之乎”。动词后用“诸”的情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 诸”,(二)“动词 诸 乎”,(三)“动词 诸 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4.
(一) 我国的艺术历来强调意境之美,书法也毫不例外。自从我国最早的专用文字——甲骨文诞生以后,汉字的书写就开始逐渐从实用而兼顾起审美,由实形而引脱出意境。何谓意境?我国古人称它为“境界”或“境”,实际上是指艺术家的主观心境(情感)和外在事物的客  相似文献   

15.
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南“赣巨人”“木客”识考万幼楠清代诗人黄虞《赣江诗》云:“彭水通湖汉,章流合贡津。编排鸠木客,怖浪祷江神。市闹龙船鼓,山逢赣巨人。从来称秀异,云壑好投给。”①诗中提到的“本客”和“赣巨人”究竟是人?是神?抑或是动物7若是人又是何种民族?这个问题一直...  相似文献   

16.
寻觅母亲草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近来读古诗,知道古时人们称萱草为忘忧草,又称它为母亲草。古人为什么把萱草称为忘忧草、母亲草呢?翻阅词典,我得知萱草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叶条状披针形,花橙红色或黄红色。后来,为了弄清这种草,我又  相似文献   

17.
1928年法文版本《我的母亲》在巴黎问世。1935年由作者盛成自译的中文版本在上海出版。中文版本增加了章太炎的手书题词、徐悲鸿所作的素描《盛母像》,还有马相伯、陈伯严、欧阳竟无等五位名人的“像赞”。“像赞”这一文体,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辞海》解释为“画像上的题辞”。细读全书,可以发现,“像赞”在世界文学名著《我的母亲》一书中,从版本和写作的角度看,其作用是独特的,主要可以看做是全书的导读,又是内容的浓缩、概括。它应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贸然去掉(可惜已出现这样的中文版本),会产生版本残缺的遗憾。仅从这个意义上判断,《我的母亲》中文版比外文版可以说还略高一筹。  相似文献   

18.
能让意见各异、争执不下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一致首肯的一个观点,大概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大学中最棒的”。 哥伦比亚大学既有长春藤盟校的声望和教学质量,又座落在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人种试验室”——纽约市哈莱姆区。学生们不仅得悉心钻研学术,也顺带学到做一个纽约客所必须具备的“街道机灵”(Street Smart)。怪不得学生们骄傲地称哥大为“唯一的对真实世界开窗的象牙塔”。  相似文献   

19.
林颐 《社区》2014,(6):54-54
“绿客”是一些热爱生活,崇尚健康时尚,酷爱户外运动,支持公益事业,善待环境,有环保节俭意识的人的自称。几年前,我应网友“绿行天下”的邀请,加入了一个爱好单车户外运动的QQ群,不少驴友都是“绿客”。从此,我几乎每周都参加一次单车骑游。每次我们还自带方便袋,顺便捡起别人丢弃的垃圾。  相似文献   

20.
母亲的好客     
周云海 《新天地》2016,(6):31-31
母亲聪慧勤劳,朴实善良,街坊邻居都亲切地叫妈妈“小阿姨”(老上海话里母亲那边的朋友一律叫“阿姨”)。总有许多邻居、熟友喜欢找我妈妈谈事,说心里话;妈妈在物质方面很愿意帮助别人,在老房子客堂间的公共炉灶旁,邻居做饭临时急用鸡蛋、菜蔬、油盐酱醋之类的东西,妈妈从不吝啬,总是大度地帮送别人。尤其是她热情好客,凡是到我家做过客的人,都会对我母亲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