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涛  邓泽军 《江淮论坛》2012,(1):169-175
全球化时代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当今大多数国家在进行宏观教育政策设计时所必须面对和回应的核心困惑,由此所催生的以城乡二元融合为焦点的教育公平政策设计问题事实上已成为了制约国际社会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突围这些历史性与制度性藩篱,就必须从“世界教育公平史”与“全球化教育公共治理”的政治哲学路径出发,厘清国际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历史嬗迁脉络,探索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不同国家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同治理模式与特征,进而为总体处于治理低态阶段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必要的国际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质性意义在于通过各种社会单元要素的系统改革加快突破城乡二元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制约。教育作为社会单元要素之一,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改革是促使其加快改革的直接动因。重庆教育城乡统筹改革必须立足重庆特色,从城乡教育弥合的结构性反思、城乡教育改革的意义性实践、动态式开放性城乡教育统筹思维架构、推进城乡教育发展性均衡的角度.努力加快重庆教育城乡统筹理性培育下的视角突围。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重庆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重庆市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其相关工作和发展思路如下:深刻认清形势,明确统筹城乡教育的任务,谋划服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发挥特色优势,融入统筹城乡教育改革,履行师范大学使命;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参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试验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立体视域中,通过统筹改革试验的本体之思科学厘定新一轮统筹改革试验的总体特征、发展内涵、预期走向、改革目标,从而有效指导综合试验下的诸要素统筹改革,立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微观视野,从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教育链、构建区域教育均衡配套发展格局、构建教育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三大角度,提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以期实现二元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统筹试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都被国家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担起了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探索路径和规律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使命是改革攻坚,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它的生命力的所在,协调各方利益、系统设计和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则关系着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后发现代化国家通常都会遭遇“好事不会同时发生”的困境,发展资源的有限性、治理能力的边界性与发展任务多元化、治理需求扩展化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这个超大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多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领导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出摆脱现代化困境的中国式道路,其核心理念就是“统筹”。从“统筹兼顾”到“统筹发展”再到“统筹治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理路的不断跃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升级转型。统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则。在中国,统筹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的确定性以应对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7.
推进教育城乡统筹是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推进重庆教育城乡统筹,必须从关注城乡教育的实际差距、关注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建设着手,只有找准城乡教育统筹的关注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丁文  陈源媛 《江汉论坛》2023,(1):136-144
因政府、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集体资产股权管理工作均存在双向依赖关系,故集体资产股权管理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集体经济组织以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三类主体。集体资产股权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实践样态表现为: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存在“权力越位”与“权利缺位”的冲突,集体经济组织与非股东成员之间呈现“治理偏好”与“利益诉求”的矛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出现“有权分割”与“无权共享”的纠纷。集体资产股权管理中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协调须遵循相应的内在机理,即应厘清政府、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主体各自的角色定位,坚持民主管理原则,明确相关成员的股权主体地位。集体资产股权管理中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构建,应包含建立政府主导的预防和监督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协调和保障机制、畅通农民主导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理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的经济偏好与乡镇政府职能的去经济化、乡镇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这两大基本矛盾。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看,我国已进入以工商业型经济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时代,乡镇公共治理走向多元化以及城乡“中心-边缘”的行政等级结构等前提条件,决定了深入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需要突破城乡分治的行政体制。为此,要从重构乡镇公共治理主体结构、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调整行政区划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推动乡镇行政体制实现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0.
以温州为例,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地方政府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点是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温州开展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寻求整体性制度安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外部利润使制度创新主体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制度变迁,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温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地方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赋予农村市场力量的成长空间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破解,农村的市场力量逐步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此时地方政府职能应适时转变,承担起服务和协调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七大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关键是提高政府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挖掘社会潜力.这就需要明确统筹城乡综合改革中政府的责任,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以突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增长活力.  相似文献   

12.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具体而言:一是先富与后富的张力,表现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二是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的张力,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的区域不均衡发展以及政策驱动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是城乡分割与城乡融合的张力,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分立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断裂与弥合;四是现代化发展的渐进型与加速型之间的张力,表现为社会政策的激进型调整与渐进型调整的分歧。四重张力及其内在矛盾,共同形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要破解的现实困境。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治理主体与发展动力的关系,收入分配与发展秩序的关系,公共服务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只有在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县域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县域治理呈现出统合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治理的规划性与集中性两个方面。县域治理统合化的趋势,导致协调型部门在县级政府运行中有着重要意义。发改局就是典型的协调型部门,在县域治理中发挥着综合规划与项目管理的职责。本文以广东省D县发改局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县级发改局的机构设置、组织定位、职能运行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分析发改局所扮演的角色。本文认为,县域治理的特征赋予发改局综合协调的职能,呼应了统合治理的需求。但是,因为发改系统的权力层级收缩削弱了基层发改部门的正式资源,县级发改局扮演着“弱势协调”的角色。“弱势协调”,具有程序性强但产出性低的特点,统筹协调的实质能力受限。  相似文献   

14.
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伟大实践,是一系列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构成了教育改革方法论的重要表达。作为教育改革方法论的创新视角,“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引导全社会树立起参与教育综合改革的主体意识和系统认识,又为改革方法论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合理性论证、规律性认识、整体性审思探寻新的思想动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检验“人民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方法论价值,要以人民性的全局视野引领系统性的整体布局,以系统性的改革聚合力托举人民性的社会动员力,人民性的引导力与系统性的发展力同频共振,贡献从“中国经验”向“世界方法”的“全球性”方法论答卷。  相似文献   

15.
李涛  姚俊 《江淮论坛》2009,(4):113-118,134
目前教育公平化缺乏面向“中国问题”的体系——方法论转型研究,缺乏一个宏观的核心治理体系作为公平研究的独立框架支撑,缺乏一个严格方法论上的治理策略指导。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教育公平治理体系一方法论新范式:统筹教育论,其形式是对中国教育公平研究作初步的范式转型处理,其目的在于深化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治理。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王艳 《北方论丛》2006,(5):133-135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因而研究转型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的城乡关系自然就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杜常春 《兰州学刊》2009,(11):124-126
为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我国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省管县”改革。在现有的权力框架下重新划分财权与事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县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回应县级政府的利益诉求,坚持因地制宜和效率、公平兼顾的原则,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域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减少行政层级。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与农民主体性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和成都的若干乡镇调研为例,从农民对统筹城乡教育的总体性视角扫描、统筹城乡教育概念的农民主体性解读、统筹城乡教育制因的农民主体性困惑、统筹城乡教育对策的农民主体性建构、统筹城乡教育原则的农民主体性预设、统筹城乡教育目标的农民主体性展望六个角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上好这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教师应当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性与功能性,整体性与局部性,教材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科研、学科建设与教学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三农”问题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要坚决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城乡一元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文化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科教兴农”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