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历史和阶级意识》当中,卢卡奇一直存在着恢复黑格尔主义传统的主张,并怀有强烈的黑格尔情结,卢卡奇一生的思想始终没有与黑格尔哲学彻底决裂,他从对辩证法的历史化角度,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概括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虽然超越了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没有在根本上超出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最好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无论如何也不能超出马克思而向前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当卢卡奇转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时候,是依靠黑格尔哲学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的。这就使得卢卡奇不能不带有黑格尔主义倾向。因此,在研究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当中,不能忽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来说,黑格尔的重要性在于:他打破近代哲学主客分立的内在性论域,提出在历史过程中重建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由此提供了现代性自我理解的一种重要哲学形式,为马克思探索新哲学道路准备了思想前提。但黑格尔把整个问题变成抽象的思辨问题,坚持在思想中解决该问题。马克思则立足于唯物史观,把由黑格尔开发的现代性自我理解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即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和历史。卢卡奇和科耶夫对黑格尔哲学的解读,对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这种传承与批判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其中总体性范畴作为历史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卢卡奇把总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的区别所在。然而,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然从属于黑格尔,未能决定性地终止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路向。  相似文献   

5.
对卢卡奇与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和经济的关系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所实现的由前期的哲学人类学向后期的社会学的转向,这其中马克思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是在卢卡奇所称的学徒期间,对政治经济学的大量研究,打破了其原本的先验人类学路径,从而促进了其现实批判的形成。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显然对卢卡奇有了立场上面的改变,虽然马克思仍然强调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但是已经不被他的体系所束缚,而是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批判中来,而这点恰恰是卢卡奇所要继承的。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个认识上的转变的意义就在于,卢卡奇把黑格尔的思辨的过程转化为历史现实的运动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当然也包括人的非理性的意志和情感,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作为 2 0世纪最重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献之一 ,其重要性首先在于存在论的根基方面。这部著作的成绩不仅在于抨击了“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定向 (特别指证了此一定向将马克思知性科学化的巨大危险 ) ,而且在于它实际上从多方面触到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的根基问题。然而遗憾的是 ,这部著作本身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却止于黑格尔 :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言从属于黑格尔 ,就其零散突破的精妙见解而言复归于黑格尔。而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 :卢卡奇的这部著作未能真正理解形而上学之完成形式的根本前提及其全部天真性 ,未能由存在论的根基处击穿意识的内在性 ,未能决定性地终止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 (或“范畴方式”)路向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哲学的进程中,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哲学思想的顶峰。认真研究“黑格尔哲学留给它的继承者的遗产”,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哲学中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联系和区别,深刻体会唯物史观创立这一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与黑格尔的关系需要再审视。把卢卡奇仅仅理解为一个黑格尔主义者是非常肤浅的。因为卢卡奇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视角来品评、利用、发挥黑格尔思想的。深入理解卢卡奇的马克思向度会使后来人更真切体会到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祖师爷的崇高地位,更重要是体悟到,在20世纪,是卢卡奇首先倡导“回到马克思”的。这一点有更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同一的主客体思想使《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八篇内容各异的论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线索概念,是理解《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较好切入点。卢卡奇试图与马克思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来审视黑格尔哲学。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青年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对其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与思想史定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的思想史脉络出发,研究马克思是如何通过经济学的研究而跃出了黑格尔的唯心史观框架,却又坚持黑格尔历史观的合逻辑性的信念从而超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研究的实证化的意识形态方法。然而在新的历史观及其方法论的建构中,由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水平和视域的局限,使得马克思此时的历史观与其背后的方法论的建构仍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1.
随着1914年以前世界秩序的崩溃和第二国际代表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的破产,马克思的辩证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漠。面对理论研究日益教条化、机械化,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对历史的概念厘定,实现了由独断思维向总体思维的转换,并由此找到了革命的辩证法,从而抵制了马克思主义自然本体论倾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麦克斯.施蒂纳哲学的唯心主义基础,由这种唯心主义必然导致的唯心史观及这种唯心史观必然催生的抽象的人三个环节对"唯一者"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科学地论证了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现实人不会永远驻留于抽象人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反映了"狭隘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生存状态",但集体主义才代表现实人的真正未来。集体主义的生成不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实践进程。文本研究的结论是:相信利己主义万古长存与相信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通过说教就能够全面消除利己主义而建构真实的而不是威权的集体主义,同样是违背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3.
卢卡奇的“物化”批判话语在20世纪的思想家中引人注目,它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引起了人们的诸多争论。这种争论表明,划定两者之间的界限非常重要,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阐扬马克思的以实践为基点、以社会关系为视域的社会批判理论仍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居于经济学与哲学的二维空间内进行理论批判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诞生地。其中,马克思以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及其实现自身对象化本质的劳动为立脚点,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精神劳动”论题的合理形式,并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现实状况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存在方式。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虚伪性以及黑格尔异化理论的抽象性与非批判性,指出两者均妄图将现实异化绝对合理化。而马克思则以现实的、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现象理解为人类自我实现过程中必然生成却又只具有暂时性的特殊的物质生产形式。并且不同于黑格尔力图在主体思维范围内解决这种异化的幻想,马克思提出现实的共产主义革命以实现历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市民社会在历史和逻辑上的非同步性认识,马克思和黑格尔提出了不同的市民社会观。由于深刻认识了英国式市民社会的双重性,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表现为这样的逻辑:特权-同权-扬弃同权的特权。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受市民社会的传统政治内涵和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建构起以人本学为框架、以人民主权为内容的特权市民社会观,即马克思只是从政治特权层面上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中的第一环,而没有完全驳倒黑格尔。这是与他此时缺乏古典经济学知识直接相关的。这种理论缺失虽然使马克思无意中陷入了资产阶级法权意识形态,但其对市民社会的关注却成为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开启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之路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人权思想是在对近代资产阶级虚伪人权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政治解放对宗教的关系、政治解放对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分析,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利己的本性,人权与公民权的二元分立。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指出无产阶级的科学人权理论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封建制理论深刻揭示了西欧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各个阶段的人类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给予继承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封建制理论不断丰富和创新,而马克思封建制理论的现实意义对今天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