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基本上处于缺失状况,农民工群体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首先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其次,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最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成为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桥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以农民工自身的意愿为重要依据,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加强有关立法,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统一、开放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宏观思路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渐打破,农民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农民工是联系城镇与乡村的纽带,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存在着诸多难点,目前应该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保障和工伤事故保障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介绍了城市化、农民工和社会保障的概念,然后从农民工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农民工的参保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提出了降低农民工自身所承担的缴费率、建立农民工工会、保障项目凸显重点、逐步推进等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民工社保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针对农民工缺少社会保障的现状,部分学者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返乡”方案: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系统,加快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种保障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具备可行性。要对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起到真正的保障作用,“进城”更具现实意义,即采取灵活的分类分层原则把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网络中来,并试图以此为桥梁建立城乡一元化的社会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各环节的歧视.它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加剧了就业保障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影响,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就要建立农民工平等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政策协调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发展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但是,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上却有些问题不容回避,包括立法、执法保护、司法救济等。因此,应加快与进城务工农民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健全执法保障和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因素,过去一段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始终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构建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打破城乡各自为政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部分农民工、失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极少数农民工则实行“双重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民工“土地换保障”制,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8.
二元社保制度与三元社会结构的矛盾,决定了农民工身处中国社会保障“真空地带”的现实。变农民工潜在养老保障资源为现实资源,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根本需要。首先阐述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困境,进而分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可行性,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着参保率低、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保障、转续难、维权难等问题。要想改变现状,就要采取健全社会保障法治、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纳入强制性管理、为农民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有保障的待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前,除某些险种和个别地方外,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现状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既有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也有观念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讲,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农民工不能充分享受城镇社会保障的根源.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上,将农民工立即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或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险都有所不足.对农民工应当实行分层分类保障,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不稳定就业农民工采取过渡性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以2008年湖南湘中五城农民工工伤保险调查情况为依据,对地方政府、用工企业、农民工自身、工伤医疗服务及保险经办机构等利益集团的经济人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上,地方政府及企业因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态度消极;就业环境恶劣加剧及实际工资下降使部分农民工持迟疑态度;医疗服务及保险经办机构因保险扩面收益显著积极响应。因此,有必要在培养地方政府科学的全局观和发展观的同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共担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覆盖面,以稳定的基金和优质医疗服务保障农民工工伤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农民工在同等条件下不能享受与城镇职工平等的社会保障权,这源于城乡二元结构下一系列制度造就的城市与农村的分隔、居民与农民的不平等。在当下中国,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时代主旋律,政府亦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农民工的平等社会保障权。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处于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民工的边缘性特征与其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明确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农民工市民化,选择的方式应该考虑克服其边缘性特征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CHIPs调研数据可知,农民工收入与其幸福感的关系同样表现出“Easterlin悖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对农民工幸福感起正向作用的并非家庭收入本身,而是扣除生活必要开支后的剩余部分,说明农民工幸福水平的提升并不止步于基本需求的满足。(2)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严重损害其幸福感,但随着农民工收入的提高,其损害程度会逐步降低;与同村村民间的收入差距仅负向影响低收入者的幸福感。(3)收入对新老一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更关注经济因素的作用,与城市居民、同村村民间的收入差距均不利于老一代农民工幸福水平的提升;但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与同村村民间的收入差距作用并不显著,说明他们并不将同村村民视为相对收入的参照对象。(4)当前,农民工的幸福感并非局限于单一的经济诉求,健康状况、教育水平、婚姻状况、流动方式等非经济因素同样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市民化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资本构建方向是现代式社会资本。构建现代式社会资本有利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生活信息、社会信息等;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求得和谐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农民工利益。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应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化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构建农民工现代式社会资本框架体系,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是当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的社会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中国农民的市民化,首先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但人数过亿的农民工又不可能同步市民化,或者同时融入城市,它必须经历一个渐进地、分期分批地进入过程。为此,文章运用代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农民工分层,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将进城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自我雇用的个体农民工、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农民工同城待遇问题研究——以苏州市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是,大多数进城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到城市的福利与公共资源分配体系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融合也存在很大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的社会排斥问题明显存在。通过对苏州地区农民工的实地调查,从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对进城农民工群体的同城待遇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解决城市中农民工群体同城待遇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工作包括传统的扶贫,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的较主流的服务,绿耕、青红培力等团队组织所做的探索等几种主要的范式,其角色对农民而言分别为"教育者"和"领路人","服务提供者"或"福利照顾者","协作者"和"陪伴同行者"。农村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功能定位是作为农村社会服务事业的组织和执行者,核心是承担与农村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关的组织执行与服务任务,促进农民社会发展。目前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主体角色定位是"照顾者"角色与"陪伴同行者"角色。其中,"陪伴同行者"角色的基本路径即"三步走":为农民服务,和农民一起服务,支持农民们自我服务。在具体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农村社会工作者需依据不同理论与现实依据进行角色选择:社会照顾者或社会服务者;冲突调解者与社会调谐者;(另类)发展的促进者;农村居民自治(农村公民社会)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相似文献   

19.
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适应对我国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工的适应有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当前,农民工的适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通过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农民工阶层的素质提升,可以帮助农民工适应城市发展,融入城市化和社会的主流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20.
"居者有其屋"是一种天赋人权,更是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诸如农民工的穷人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地位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得适当的住房。国家作为穷人住房权保障的义务主体,不仅要确认住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将住房权作为基本的权利纳入宪法保护,更要确保穷人住房权的实然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