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下,学界的“新左派”,以西方后现代理论为思想资源,对中国新老两代启蒙者和自由主义进行了学理性讨伐,否定80年代“新启蒙”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认为应该坚持反现代性的现代思想。这场讨论本身标示着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日益独立与分化,但是“新左派”对启蒙主义的讨伐,在三个方面丧失了中国历史的具体语境:后现代理论所导致的认识上的盲见;对中国启蒙者的命运缺乏具体的思想考察;在实践上回避了中国特有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中,否定和批判“启蒙”并非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化”概念与“现代性”概念的关联性把握,考察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脉动,以此理清后现代主义冲动的本源。  相似文献   

3.
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思想激流的时代。整个欧洲社会就西方现代化的现实进行了理论的思考和总结,展开了一场开放性的反思和批判。尽管由此而掀起的讨论浪潮并不是附着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上,然而却对环境与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某种理论思考的基础和条件。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基础,指出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认识应还原到其产生的“思想情境”中去,要在深刻理解新自由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之上深化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以研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负面效应而著称的,后现代主义对支撑西方工业文明的哲学文化精神基础——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进行了反思,试图从根子上“解构”现代化。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于尚处于现代化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有无价值?以启蒙理性的态度全盘否定其意义和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简单附和其全部主张都显得太轻率,必须从中国目前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之进行辩证分析、恰当定位才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与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背景下来加以认识 ,所以其对当代人的积极意义一直未被揭示出来。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抗衡根源于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都源于对现代性理念和现代化运动的负面效应的愤然不满和激情批判 ,但这是沿着两种不同的路向所展开的激情批判 ,从而在激情批判中所建立的也是两种大相径庭的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对现代性和现代化运动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追求的必然性的论证 ,这种积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启蒙》旨在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自第一次启蒙运动以降,现代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割裂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传统的多重联系。由现代性片面发展而引发的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在中国社会已显露端倪。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作者从万物内在关联的思想出发,提出有机地整合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智慧来探寻可能的应对之道,以实现超越现代性局限的第二次启蒙。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自由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第三条道路”政治模式是吉登斯此前建构和阐发的结构化理论及现代性思想与现实接轨的具体成果。通过对福利国家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质疑并置风险概念于高度现代性社会之核心 ,吉登斯揭示了当今西方政策领域的多种两难困境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第三条道路”的政治选择 ,以适应急遽的社会变迁 ,实现对古典社会民主主义政治和新自由主义政治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密尔以功利主义为其理论基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自由问题,指出思想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性独立是人的自由权利的核心内容,从而将古典自由主义之个人主义推致一个崭新的高度。思想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密尔对思想自由的精辟论证反映了其坚定的自由主义立场,其所揭橥的一系列观点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态度和现代性特征,有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社会思想中,理性概念占据核心地位。契约论、自由主义、科学精神等许多形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都是凭借理性的支撑而树立。理性概念自身也经历了由神的恩赐、人的本性、自然理性向启蒙理性的内涵发展与演变,并因此导致西方近现代社会进程的独特特征。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社会学,都受到理性世界观的主导影响,从中亦可获知当前现代性反思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及世界观受到了巨大影响,从而引发了启蒙现代性的形成。这种现代性表现为启蒙思想及其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多次战争的失败让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师夷长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严复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执笔译书,将西方具有现代性的大量巨著翻译给国人。而他的翻译正是因为具有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的现代性而被预期读者欣然接受并争相阅读,取得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启蒙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反思启蒙一直是西方理论界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克海默、阿道尔诺从现代性异变角度展开对启蒙的反思与批判,揭露了启蒙向迷信,理性向非理性转化的必然性,从而证据确凿地指证启蒙理性单向度化为工具理性,是造成当代西方社会病症的罪魁祸首。从社会批判理论重建现代性角度看,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对启蒙的反思,是展开新一轮人类自我拯救之前的思想审视。在这种审视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尽情展现着“天启圣哲”的魅力,宣告一场反抗新的控制形式的观念战争已经开始,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对启蒙进行再启蒙。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自由主义思想在当今西方社会中显现出的弊端越来越多,社群主义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自我观”、国家的作用、权利观念等方面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并且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值观、中立国家观、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以情感高于真相、片面呈现真相、真相界定真空为特征的社交媒体传播现象,“后真相”现象生成于现代西方社会中真相需求消解、真相真实消解和真相权威消解的真相还原困境。相仿的命名和相似的消解内涵使“后真相”概念自出现就同聚焦西方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后现代主义密切关联,而西方社会“后真相”现象所指代的真相还原困境早在其命名行为前就已出现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后现代主义基于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剖析出西方社会真相还原困境根源于元叙事的崩溃、部分真实的虚拟景观和符号化的现实,其本质是资本主义通过知识商品化的信息霸权、景观潜移默化的统治和“真相危机”的完美罪行来掩盖其控制真相的手段;但后现代主义对这一现象的否定也消解了受众对真相还原困境的反抗,未能深入到信息商品社会化生产同信息资本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世界因“魅”而“蒙”,有“祛”才“启”。祛魅与启蒙具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祛魅是为了启蒙。祛魅会带来附魅,附魅后的世界又需要新的启蒙。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价值观的祛魅,因此其思想策略具启蒙性质。文学的祛魅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故其文学叙事也具启蒙的性质,是后现代启蒙的积极参与者和构建者。  相似文献   

16.
对罗蒂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进行评析可以发现其根本特点在于否定自由主义的理性主义基础,通过对罗尔斯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曲解和裁剪,又在实用主义的前提下,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统一起来,他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不但没有对自由主义这一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作出贡献,实际上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杂烩。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希望通过恢复男女两性关系的自然性来拯救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他这一思想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很相似,却并非完全相同,这一思想可称为变异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同一时空内集中了这三种价值质态。当我们的文化伦理建设还以现代性价值为核心时,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汹涌而至,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相对主义和非理性的作用,虽然极大地冲击了现代性的根基,但同时也打破了现代性伦理的僵化,为现代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空间体验——兼与李欧梵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欧梵先生挖掘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颓废面向意义重大,但他认为此种现代性的被压抑源于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进而提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时间观念的论断,这是值得商榷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时间观念的影响,并非如李先生所言如此巨大。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利玛窦的地图开始部分瓦解中国天朝中心观念,到中国文学世界由于发现另一空间,由之更重视自身的空间体验,都可看出对现代性的空间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