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黄力飞人类自从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过渡到人类的生活时期起,就开始存在着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和统一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拟就人应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成了人类普遍关注并且力求有效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本文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关照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以此来向广大读者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重要性,以求呼唤现代人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现实自然界的关系,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是一种历史地变化着的以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为中介的价值关系。在现代社会,当人类文明的机理严重失调时,人类不应再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应该加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学思考,凭激情的行动去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和谐到工业文明时代的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重温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精辟见解,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又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过去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当前迫切要求人们必须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认识上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广制定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用道德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表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界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就已表现的十分突出,自然地理环境及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聚落规模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不同程度地体现于现存古代文化遗存之中。通过对皖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数量与规模等因素的演变情况的分析研究,推断出史前时期是皖北地区现代地表水系、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形成期。这一时期气候由温暖逐渐向干凉转变,带来地表水资源的收缩及生态环境的细微变化,从而影响了该地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用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代环境道德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道德建设应从环境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重新解读,为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饱含的生态学思想作了一个有力的例证。首先,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交往的两种形式:自然界是直接的感性的外部世界,外在于人而存在。同时,自然界还是间接的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正是人与自然不断地发生着交互作用的过程。其次,他指出人与自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运动变化的过程是如何从统一走向对立,人类如何才能使这对立的两者再回到统一。最后,在现代语境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艾特玛托夫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学上是一个有着源远流长历史的古老主题,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新的问题。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开始了对这个关系到人类生存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他充满忧思的笔,落到了一个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动物世界里。《永别了,古利萨雷》中的骏马古利萨雷,《白轮船》中的长角鹿妈妈,《一日长于百年》中的骆驼王卡拉纳尔,《断头台》中的母狼阿克巴拉,它们都毫不逊色于“人”,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些形象来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人,你是谁,是掠夺者还是大自然的善良的朋友?”希翼能唤起人们对待自然的这样一种态度:交给后代一个丰饶、美丽的大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伦理既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我认为现代生态环境的的双重主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为主客体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2.
贵州作家冉正万的长篇小说《纸房》,将乡村生态这一视野纳入其文学思考的维度,展示了纸房这个西部传统乡村,在现代金矿开采和冶炼工业进驻之后,土地资源、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种种变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下,纸房这个乡村的生态危机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出现了断裂,而且,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生态)上也出现了身份错位,人的精神信仰(精神生态)出现了祛魅后的苍白。《纸房》成为当代乡村生态现状的一个现代性寓言。  相似文献   

13.
人类早在几百万年前就与大自然紧密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成为了人类所必须面临且必须予以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人类从最初的只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起源,延伸到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这不仅是学术思想的提升,也是人类道德与实践结合的体现。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间已经悄然建立了一架桥梁——和谐的人类道德。这种道德的完善,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直接促进。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武汉大学共同主办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哲学界首次举行的探讨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的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环绕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对辛亥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哲学观念、哲学思潮、哲学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西方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学说,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仪式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本质上展示和象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亦具有协调三种关系的功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的肉体与灵魂关系的理解都会发生改变,仪式的政治合法性构建功能、社会控制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运用仪式的功能时需要注意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与社会的规范相契合。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重构,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主要路径包括:认识理念的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前提;生态文明行为观的建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关键;生态文明制度重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重构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演化历程,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主体性思想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使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具有革命意义。但是,由于它过度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及至近现代,这种人类中心主义观下的人与自然发生了分裂和对立,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对此的应对和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