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 )、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 ),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 )(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2.
苏毗大事记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苏毗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中的一支,已登上了西藏历史的舞台.六世纪末悉补野(spu rgyal rabs)达日年色(stag ri snya gzigs)赞普时,苏毗完成了对拉萨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地方政权之一。自七世纪初被吐蕃王朝征服,并划为苏毗一茹(sum pa ru),它连同象雄(zhangzhung),成为吐蕃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后援。  相似文献   

3.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苏毗氏是我国西藏高原上的—支先民。由于历史资料的散失以及后人的讹传,以致对苏毗及其政权多有混淆和误解。本文认为,西藏历史上的“苏毗王国”、“西女国”、“东女国”各有其政治、经济体系,地理位置分别在藏中、藏西和藏东。7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把它们各个击破,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此后,苏毗人的政权才绝迹,逐渐融为藏族。在此之前,却独立于吐蕃王朝之外,为创造西藏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5):15-27,98-100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最显著标志史称嘉绒十八王国。象雄王国的空间地理范围,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然而有一条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无论象雄王朝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多么漫长,无论象雄王朝涉及的疆域有多广变化有多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象雄王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始终在青藏高原,其历史舞剧的影响力时而远及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的广泛地区,时而远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今天的藏东嘉绒地区、岷江上游,乃至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仍然有不少远古象雄文化的印记。一句话,象雄文化最能反映藏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吴均 《中国藏学》2006,(2):111-119
本文在驳斥关于藏族族源之奇谈怪论后,着重指出藏语中的“嘉”((?))为“夏”(举下切)的对音, 并从民族来源传说、宗教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论证唐初青康地区的羌人与吐蕃是语言相同、宗教相同、文化渊源一致的蕃人部落。  相似文献   

7.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青藏高原的西南部 ,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它北倚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邻 ,东北临唐古拉山东段与青海省毗连 ,东濒长江上游金沙江与四川省隔水相望 ,东南靠横断山脉的梅里雪山与云南省相交 ,南部和西部直达喜马拉雅山麓及喀喇昆仑山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五国接壤。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西藏” ,全称“西藏自治区”。然而 ,7至 9世纪时 ,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吐蕃王朝盛期的疆域是“南至珞与门(今不丹门域 ) ,西至象雄 (今印度、巴基斯坦两国有争议的克什米尔 ) ,北至霍尔 (今新疆南部…  相似文献   

9.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10.
古羌族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和汉、回等族不同 ,汉、回民族在历史发展中象“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充实、壮大 ,而古羌族正是为汉、回民族吸收新鲜外来血液提供丰富来源的“供血站”之一。本文力求在古籍与前人的研究中整理出古羌族迁移、发展、融合、消亡的足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