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新修正的《商标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规制,这是我国新《商标法》的一大进步。但在实践中,对商标反向假冒规定有不同认识。应当正确认识商标反向假冒的性质、商标反向假冒与某些相关概念的区别、商标反向假冒的危害,并应对商标反向假冒规定加以扩张理解,这对深刻理解立法机关对商标反向假冒规制的立法本意,加强行政和司法机关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打击,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中探讨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和立法完善.反向假冒行为既是商标侵权行为,也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目前只是单一的用<商标法>对反向假冒行为进行规制,但这种立法模式不能有效地打击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建议:进一步完善<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以这两部法律对商标权人的权益进行基础性保护.然后,以<刑法>为后盾,打击严重的商标反向假冒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种类、性质和目前我国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规制及相关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立法,提出了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有关法律规制特别是《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标的反向假冒应涵盖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商标的反向假冒是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框架内,应由《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规制。为适应加入WTO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情节严重的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应予以犯罪化。在设立反向假冒商标罪之前,可通过司法解释对现行《刑法》第213条进行扩充解释,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纳入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定性问题的分歧尚存,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商标权的积极权利,从这一视角对该行为的商标侵权性进行经济学的法理分析有助于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准确定性.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可以被认定为商标侵权、欺诈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的竞合,这种侵害法益的多重性,决定了对其进行多维度的法律规制的必要性.鉴于新<商标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的操作性不强,应该完善各相关法律,以期形成合力,达到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真正有效的规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商标的反向假冒行为及其危害,分析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商标法>对反向假冒行为的约束与制裁,对反向假冒行为的法律适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我国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司法实践状况,探讨了我国现行法律对商标隐性反向假冒行为的规制存在的问题。根据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有关理论,结合我国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试论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指出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规制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提出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有效规制的方案和相关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反向假冒商标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消除他人的商标而将自己的商标用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销售的行为.通过对理论界关于商标反向假冒中几个争论较大的观点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侵权行为,而且构成对商标权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学界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否属商标侵权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在论证了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商标侵权的基础上 ,对规范这种行为的现行有关法律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修改的建议 ,并强调要加大惩罚性赔偿的力度 ,以更有利于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意义是一个抽象的复杂概念,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意义的创造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活动。对商标符号的意义及其表征的研究,必须将设计者赋予的含义、符号传达的含义和接受者阐释的意义都纳入到符号表征的意义结构中来,在阐释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商标符号的意义。文章从符号意义结构、符号含义预设、符号含义传达、符号意义阐释等方面,探索性地论述了商标符号的意义及其表征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损害赔偿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国际海上货物损害赔偿原则的基础上,以英国法和德国法为例分析国际海上货物损害赔偿的可预见性、损害赔偿的主客观主义和损害赔偿的衡量计算,提出中国《海商法》有关货物损害赔偿条文的修改建议,并论述对因违反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给予的损害赔偿及赔偿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3.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law regulating combat in order to assist in determining whether casualties inflicted in combat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victims of war or victims of war crimes. The boundaries and the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are indicated. A brief statement of the law regulating combat is given. The concepts of military objective and of proportionality are analyzed. The scope of an unlawful attack is addressed a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lawful attack offences and other offences in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when combat casualties are war crimes victims.  相似文献   

14.
构造了一个可解释某些市场上真品与假冒伪劣产品共存现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信号传递模型。根据该模型,具有品牌价值的产品和垄断力量较强的产品易被假冒。该模型刻画了真品市场力量与被假冒可能性的正相关关系,提出增大对制假者的打击力度或努力加大查处制假者,这样有利于迫使制假者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的含义,并构造了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模型。通过分析政府、企业、消费者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过程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建立了管理部门检查力度模型及消费者投诉模型,提出了加大打假力度的途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IT假冒品的出现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品牌经营者的利益,如何抑制IT假冒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本研究从感知风险的角度来研究消费者对IT假冒品的态度以及购买意向,通过实证分析,力求了解消费者对IT假冒品感知风险的认知,探讨消费者在IT假冒品与品牌IT产品上感知风险的差异,并且研究感知风险对IT假冒品态度和购买意向的影响作用。挖掘消费者购买IT假冒品深层次的原因,以此强化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年会的发言内容进行了阐述,通过混合法律文化的理论探索、历史考察、日本的个案研究、两大法系的历史与实践、混合法系的实践与中国法的发展等专题研讨,开拓了该领域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相似文献   

18.
我国惩治货币犯罪的立法存在缺陷,如没有将"变造货币"作为出售、购买或运输假币等罪的犯罪对象,持有、使用假币等罪的立案标准过低,没有把制造、提供制假设备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没有根据使用假币的不同情形规定不同的刑事责任,没有将单位作为伪造货币等犯罪的主体,缺乏对货币犯罪被害人利益的保护等。建议修改法律降低立案标准,将变造货币作为犯罪对象,增设非法运输、携带假币印版、印模罪等相关罪名,根据使用假币的不同情形细化刑事责任,扩大单位犯罪主体范围,加强对货币犯罪被害人利益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首次提出"矛盾"概念,并在《五蠢》篇中概括出"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他的"矛盾之说"其实质是,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都是真的。它巧妙地表达了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并尖锐地提出了自相矛盾问题。但他并未像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对矛盾律解释的那么科学和准确。它们的区别在于,韩非有时是在对客观事物的比喻意义上使用"不相容之事,不两立"这一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是将思维现象同客观事物分离开来,以纯粹的状态研究思维规律,韩非也就作不出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对矛盾律元语言层次的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