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唐宋词在创意时,多摄取物象作为传媒或吟咏体,其中月象出现次数较多。笔者以上海辞书出版社所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作为资料,进行了大致的统计,从中看出,所收1581首词里,就有506首词或直咏月亮,或直呼月亮,或将月亮作为比体和喻体,将月亮作其他称呼者还没有计算在内,比例高达32%。唐宋词中月象高频率地出现,绝非偶然现象,兹探讨如下。一唐宋词月象显现方式使览从月亮在词篇中的位置看,可分为直咏与直呼。1.1直咏:即把月亮作为通篇咏写的对象,从中寄寓作者的情思。苏武《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黄庭坚《念奴娇·断虹要雨…  相似文献   

2.
论月亮之美     
月亮之美,古来共谈。回溯历史的长河,早在“人猿相揖别”后的岁月,初民们就通过自由联想和创造想象编织了有关月亮的种种神话,显示了人对月亮审美意识的萌芽。放眼现实生活,仲秋佳节,谁没有过合家团聚,夜坐赏月的美好记忆?天涯游子,谁没有过望月思乡,借月骋怀的生活经历?对对情侣,谁不曾领受月下老人的美好祝愿和欣然默许?极目文学艺术领域,古今中外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浩如烟海。从谢庄的《月赋》,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歌德的《对月》,雪莱的《致月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陈风·月出》对后世咏月诗赋的影响较大,后世诗赋中不论是写月下美人,还是借月写相思之情,从中都可以看到《月出》的影子,月亮已成了相思离愁的象征物,另外,《月出》对一些赋作的意境构设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略谈旧体诗词的生命力孙绩元1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呼声中,旧体诗词儿无藏身之地。叶圣陶(斯提)曾把写旧体诗词说成是对“骸骨的迷迹”(见《骸骨的迷迹》,载1921年10月2日上海《时事旬报·文学旬刊》第19号)。闻一多曾...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看了《好孩子画报·画月亮》。文章写了三个鼠娃喜欢画画,见到画,就照着画。鼠妈妈说:“你们要到大自然里去画真的东西,先去画月亮吧!”鼠大娃先去画,他画了月牙。几天后,轮到鼠二娃去画,他画了半个月亮。鼠小  相似文献   

6.
《兰亭序》写成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墨迹长期秘而不出.唐太宗在贞观十三年(639年)购求二王书翰,"四方妙迹,靡不毕至"(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唯独未见《兰亭序》,"营于寤寐",乃有遣萧翼向收藏者辩才老僧赚取之说(何延之《兰亭记》).大约在贞观十四、五年间获得了这一稀世之珍.唐太宗将《兰亭序》帖收入府内以后,曾命弘文馆榻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人临写若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创作出许多优秀小说作品的同时,也写出了不少在全国读者中颇有影响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月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的山川地貌、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写西门庆之死与《红楼梦》写林黛玉之死,同在章回的“七”、“九”之数,情节皆“三而一成”,皆因自戕和遭遇对象突然打击,有同一人生哲学的况味。这些基于两书中男女主人公分别一死一生和一生一死之生死错位的极相近似之处,溯源一是两部书的命意、中心不同,二是西门庆与林黛玉在各自书中地位角色的不同,三是写人叙事艺术上意足神圆的要求。其后先相反而实极相近似之迹,可见“《红楼梦》深得《金瓶》壶奥”之一大法门,是其大处每与《金瓶梅》适得其反,所谓“反弹琵琶”,可称为“反模仿”。  相似文献   

9.
汉末至于盛唐 ,写月诗逐渐在字句、技法、声律等方面不断规范 ,走向了近体 (当然不排除古体的存在 )。其中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历代踵事增华 ,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文化积淀 ,写月诗逐渐走向成熟 ,月亮意象也随之确立了其基本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不同的文人,不同的心境,各有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意象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以唐宋诗词为例,分析月亮意象的情感内涵和深沉内涵。  相似文献   

11.
秦传 《今日南国》2013,(10):21-21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是《人性的枷锁》《月亮第与六便士》等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早期的毛姆是位医生,1897年,毛姆弃医从事文学创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名不见经传的他写了几部小说,总是不温不火,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毛姆常常入不敷出,一段时间里他甚至饿着肚子写小说。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集感官审美和换喻隐喻为一体的重要的文学要素.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亮作为一种扩张意象,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性意象.月亮既是使狂人变化的动因,同时月亮意象背后所内涵的是鲁迅特有的多层次隐喻和自己的生命体验.自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来,月亮意象的这种多层次的意义结构便已建立.从此月亮意象不断地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成为了鲁迅文学世界中极为重要和有代表性的关键意象.  相似文献   

13.
月亮在世界的古老神话中是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女神。在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剧中,月亮便传承了月神的品格,并通过女主角莎乐美展现了出来。莎乐美公主与诡谲之月神秘相通,美丽而倔强,她的悲剧命运昭示了唯美主义信徒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写梦都是古典小说由来已久的题材之一。由先秦至唐代、新罗至李氏朝鲜,写梦小说演进之迹相当明显。这种发展演变,一方面是由小说文体本身渐趋独立、成熟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源于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的影响。这里以中国唐代的《南柯记》和韩国新罗时期的《调信传》为例,从佛教与写梦小说的关系,以及佛教在中国、韩国的传播及其对写梦小说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论述,以发现在唐与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传播对写梦小说有着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杜甫诗歌中,写月亮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标题中点出“月”的作品就有二十首之多。这些诗歌,杜甫一方面将“月”意象所包融的内涵予以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另一方面,在诗歌的具体创作过程中,显示出许多天才的创新和开掘,使咏月诗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题目设计请以“月”为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望月、月下沉思、月之嫦娥、月的圆与缺、月的清雅、月的思乡之情、登月计划与外星探索、借光与借鉴、客观之物与主观寄情、文学之月探秘等等。思路点拨在我国,月亮巳成为思乡、思亲和寄托感情的象征。“今人不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以这样说,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月也就有多长,甚至更长。因此以“月”为题,选材的范围,立意的角度很宽泛:怀古,思亲,寄情,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议论,抒情,写意,无论对准哪一点均能成篇。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堆砌材料,内容空泛,难以出新、深入。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并非散文家,写小说是他的主业。散文不过是他的副产品。但,这副产品和他的主产品一样,都是一流的。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又薄又小的一本,名为《月迹》,收集了作者自1979年至1982年间的34篇作品。这便是贾平凹早期散文创作的全部结晶。  相似文献   

18.
从《说难》看《国闻报》报人的隐衷陈伯超《说难》,是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写的一流文章,原载于1898年8月5、6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八、十九日)的《国闻报》,后辑人《国闻报汇编》.《说难》以甲乙二人对话的形式,从“酒肆中之庖人”、“北里中之女子”和...  相似文献   

19.
一 寻找共识 我国的儿童文学究竟发韧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此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了一个素有分歧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如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为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20.
王维《鸟鸣涧》被选进了初中语文第一册。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佳作。但是,对末二句诗,绝大多数注本和教参资料的解释都未能使人满意。特别是“月出惊山鸟”一句,几乎一律都按因果句处理,把“惊山鸟”的原因直接归结在“月出”上,众口一辞,并无二致。试看比较有影响的两个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诗情·画意·禅理——王维〈鸟鸣涧〉试析》:“皎洁的月亮钻出云层,把银光洒向世界。这悄然无声的明暗变化却惊动了栖憩的山鸟,不时发出一两声悠扬婉转的啼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