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论述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坚实基础和对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一亘古常新的人生课题的深度分析,指出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个人主义实质,并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情”与“理”问题作了比较分析,说明了这两种人生理论在现代人构建人生观时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又有应该舍弃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以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哈奇森和弗格森为代表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其主流是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这种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与诉诸于理性主义的欧陆启蒙叙事大相径庭,也不同于之后在英国肇兴的功利主义,而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路径。通过将情感主义引入到道德哲学,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为现代工商业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道德证成和文明界定,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演进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辩护。“激情”“利益”与“正义”这三个核心概念阐释了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对现代文明社会发生的主观机制以及人为正义的社会内涵所持的观点,是解读苏格兰启蒙思想之独特的分析理路和思想价值的关键。在古今之变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对“私利与公益”“商业与正义”以及“商业与文明”这类时代问题所给出的不同于传统的看法,对于应对变革时期的英国及苏格兰之转型,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叙述文本的附加编码。因为叙述文本有纪实性与虚构性的区分,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情感亦可分为现实情感和虚构情感两类,其区分要点在于情感叙述的对象有无物化的可能。情感反映的是符号化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现实情感的接收者符号自我是现实人格,虚构情感的接收者符号自我是约定的可能人格。两种情感都要求真实,现实情感不真实源于精神病态,虚构情感的真实源于文本逻辑。在不同的视角下观察,两种情感都与事实相关,但是关联的方式有差异。虚构情感是一种可能情感,只有落实在现实之中,才具有实在性的意义,这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情感转向”是近年来在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广泛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艺术理论同样在“情感转向”下发生变化。首先,艺术理论的“情感转向”挑战了艺术的“意义表征”体系,使经典艺术理论发生了转向;其次,因为“情感转向”关注身体,所以它在以“意义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艺术理论话语范式转向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身体感知”为核心的艺术情感理论话语范式的新变。再次,“情感转向”所形成的艺术情感理论从“元政治”角度重新定义“感性”的政治内涵,揭示了当代艺术与社会或美学与政治的新关系,构建了批判理论时代之后的“艺术-社会”观,为“后批判”时代的艺术批评提供了有别于批判理论的另类视角。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康德的义务论主张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根据是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而非感性情感或者欲望,这一点决定着行为的道德属性。对此,情感主义者提出了大量批评,站在休谟主义的立场上,他们认为道德动机的根据应该是在以同情为主的情感而非理性之中,而康德的“理性中心主义”将导致认知与行动上的诸多困难。情感主义者们并未真正理解康德伦理学中“意志”以及“理性”的复杂含义。实际上,康德并未将理性与情感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结合于更加具有统一性意义的“意志”或者“理性”概念之中,或可将其称为意志Ⅱ或者理性Ⅱ,与仅仅包含纯粹理性及其法则的意志Ⅰ和仅仅具备认知能力的理性Ⅰ不同,它们已经蕴涵了以“敬重”为核心的情感要素,即康德所说的“实践性情感”。同时,在围绕康德的“道德动机”问题上,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解——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其真实的分歧并不那么大。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是理论意义上的根本性动机,而作为“尊重”的道德情感是其现象性反映,在现实运作中理性与情感是同时发生的,但在逻辑意义上,纯粹理性以及对法则的意识确实是在先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情感生活凸显情感自我中心化、情感主义泛化以及情感异化等不良状况,大学生情感社会化变得更加重要。大学生情感社会化追求的是个体对社会情感的进一步适应和创造。无论从个体体验的个体性角度还是社会性角度,公共情感都是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所在。学校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教育者应当发掘其各种资源,通过建设良好学习生活、恰当社会生活以及高尚精神生活促进大学生公共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推动下,教学倡导了一种“情感释放”价值取向。“情感释放”并不是禁欲主义的对立物。也不是纵欲主义的代名词,而是说,要面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开展教学。这是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但是,“情感释放”的教学价值取向也有自身的边界,不能将它绝时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学中的理性主义在面临冲突的道德判断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情感主义提供的解决方案又面临相对主义的危险.近年来,随着自然主义向伦理学领域的延伸,人们注意到也许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神经伦理学能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解决进路.文章着重介绍和评价格林尼、穆尔等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指出情感在道德判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专门讨论了情感与对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公平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神经伦理学更支持休谟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道德情感理论蠡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道德哲学的要旨在于心体的重建,表现为扬弃性体的超验性质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实现道德生活的情理统一。面对理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主张“无心则无身”,强调道德主体的情感品格;主张“心外无善”,注重道德行为的情感驱动;主张“致极良知”,开发道德自律的情感机制,由此形成了他系统的道德情感理论。近代西方伦理理性主义的逆转源于道德情感理论的产生,那么研究王阳明的道德情感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形态无疑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10.
就伦理思想而言,纳斯鲍姆既是亚里士多德非科学的实践慎思观的拥护者,也是斯多亚主义治疗学的伦理学的倡导者。依据亚里士多德实践慎思观,显像是成全知觉判断的关键因素。然而,对灵魂治疗的关切使得斯多亚主义伦理学更青睐情感的判断论。为提供关于情感的统一说明,纳斯鲍姆有意淡化“判断”与“显像”的差异:由于一切情感判断都蕴含显像,因而本质上说,情感就是一种判断。从亚里士多德显像论以及当代心理治疗实践看,接受这种统一说明或将面临过分简化的危险,因为情感的判断论和显像论各自道出情感的复杂面向。纳斯鲍姆为情感提供统一说明的努力可能归于失败,构成情感的必要因素不是判断而是显像。  相似文献   

11.
以蒙培元、李泽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学者认为,道德理性主体不仅存在压制情感的现实弊病,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抽象概念,因而存在着脱离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缺陷。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情感主体理论予以矫正。其中,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立足“历史人类学本体论”,确立了情理调配的经验性心理情感的本体地位;蒙培元构建的“情感儒学”以弘扬儒家道德价值的实存意义为目的,确立了寓理于情的先验性真情实感的本体地位。然而,这两个思想进路不同的情感主体理论仍然是一种主体哲学的论说,因此,无法有效摆脱主体哲学的普遍困限。尽管如此,蒙培元、李泽厚的情感主体理论蕴含的生存论意味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可能,这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哲学主体观念重建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不平则呜”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愤而著书”的理论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具有争议的理论,尤其是对其情感内涵的理解更是争论不已。就事和就文章之争这两个主要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视角和可能。如果我们进行切实研究,其内涵不言而喻。按照韩愈的艺术创作实践及理论关系的深度和狂热度,从时间背景来看,不平的情感内涵可以看做是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理性几乎成了道德的同义语。十八世纪英国产生的道德情感理论,一反道德理性主义的常态、提出了丰富的道德情感理论,它标志着西方伦理思想由伦理理性主义向道德情感主义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4.
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 ,道德理性主义根深蒂固 ,理性几乎成了道德的同义语。十八世纪英国产生的道德情感理论 ,一反道德理性主义的常态 ,提出了丰富的道德情感理论 ,它标志着西方伦理思想由伦理理性主义向道德情感主义的重大转折。在此对近代西方道德情感理论产生的条件、主要理论主张、理论得失进行了全面论述 ,旨在为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提供某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情感作为一种介入社会再生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中曾发挥了显著的动员功能。歌剧《白毛女》源于鲁艺文艺工作者对流传在民间“白毛仙姑”传奇故事的革命化重塑。文艺工作者在对其重塑过程中,将其中的个体性情感冲突转化为民众对压迫者的集体控诉,并用仇恨和共情消解其中的爱情元素,将情感指向从白毛女的个体复仇转向社会体制的重构。这一重塑,使得“白毛仙姑”到歌剧《白毛女》的情感模式发生了本质改变。《白毛女》的广泛上演焕发出巨大的情感动员功能,不仅重塑了民众的情感结构,还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情感动员价值,具有深刻的情感史意蕴。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到底是“表现情感”还是“唤起情感”在美学史上曾经引起巨大的论争,然而这种论争大多忽视了情感本身是什么。当代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普遍认为情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一情感都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具体而独特的存在。这些研究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基础上重新阐释这两个传统的美学命题:艺术“表现情感”与艺术“唤起情感”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它们展示了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不同维度,扩大了艺术的外延,呈现了人与世界、人与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电影《无人驾驶》继承了导演张扬一贯的与现实接轨的路线,并且再次将爱情等情感伦理放于都市中进行思考.在影片中导演对“新城市”下的情感叙事做了新的建构,将个体情感与金钱和性构成二元对立以表达当前物质主义下的新的情感状态以及出路.但为了促成二者的消解,导演寄希望于传统的温情与真爱,使得这种消解显得矛盾游离,影片最终未能形成内在的统一性,也未能真正解决这种二元的对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加剧和不稳定生存境况日益常态化,城市中产阶层的年轻人迫切希望在这种脆弱与不安中寻求稳定的依托,因此催生出新的情感适应机制。以“奋斗”为主的情感激励已不再足以激发青年群体将积极情感投入到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在“抵抗与收编”的论述之外,新中产青年开始将他们的情感投入转向更微小、更可控的生活目标。“考公热”“从事轻体力劳动”和“被裁员后在星巴克假装上班”等现象都表明,随着中产阶层原有的生活想象变得越发遥不可及,他们开始创造一种妥协式的美好生活愿景,以适应和应对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  相似文献   

19.
诗的情感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今诗坛由于过份地偏执理性贬视诗人的情感个性及情感在诗中的作用因而导致了诗歌的“冷血期”与读者的远离等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诗的情感空间进行了较为深入与详尽的探讨。认为不同的诗人由于各自的天赋气质、素养、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境遇的不同,因而个人的情感空间也是千秋各异的。综观文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诗人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独特的情感空间的确立。故而构建诗人的情感空间对今后诗歌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文学的诸种文体中,散文在情感的表现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文体特质。其情感内涵的表达流向,主要指向生命与自然、人生与社会和人情与生活。散文作为一种主情的艺术,一种面对读者抒发情怀、感叹人生、诉说忧乐的最真实最诚挚的文学样式,其思想感情的表达流向有着独特而鲜明的文体特征,散发着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