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移民性乡村社区的田野调查,从民间信仰的角度,以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地方性族群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神明信仰是整合和稳定民间社会的重要力量源。最后结合人类学族群研究理论对神明信仰做了历史的文化解析,并对田野调查提出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神灵信仰和仪式构成了文化的基本特质,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精神世界的神灵存在是现实世界中仪式举行的观念依据,祈求护佑的功利性意愿使得作为村落守护神的外来神并没有受到客观上的排斥,即便是既有的历史文化的冲突也被主观上包容或消解。本文通过对年都乎村村落山神信仰与村落民俗的民族志分析,探讨村落信仰与仪式、民俗空间与村落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龙王信仰是传承较为久远、分布非常广泛的民间信仰。历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大都是从文献典籍出发,探讨龙王的有关传说及龙王与佛、道二教的关系。本文通过实地田野作业,对当地民间龙王信仰的内容及相关民俗活动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唐日台村龙王信仰作为地方及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活态民俗事项,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活)而展开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征的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4.
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壮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丰富,民间至今依然盛行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药两解”的民俗医疗方法。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壮族乡村的病人在积极寻求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借助麽公、囊妹、道士等神职人员施行各种仪式来治病,且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田野资料出发,借鉴医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以目前壮族农村盛行的巫术与祝由疗法为例,来探讨壮族的民间信仰与民俗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梁宏章 《民族论坛》2013,(6X):92-95
在瑶族的社会里,大大小小的仪式都离不开那些琦玮僪佹的神像画。国内外关于瑶族宗教仪式的特点、信仰的特性研究,成果多不胜数,但对于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神像画在仪式中所具有的功能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迄今仍较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神像画的研究状况,文章试图对瑶族神像画有关的研究进行较详细的梳理,并列举出较为典型的代表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瑶族的社会里,大大小小的仪式都离不开那些琦玮僪佹的神像画。国内外关于瑶族宗教仪式的特点、信仰的特性研究,成果多不胜数,但对于神像画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神像画在仪式中所具有的功能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迄今仍较少。为了更好地了解神像画的研究状况,文章试图对瑶族神像画有关的研究进行较详细的梳理,并列举出较为典型的代表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特征及其族群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一个重要且独特的神明,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粤东地区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神明形象、神明身份和信仰活动以及所反映出客家和潮汕族群意象的分野。  相似文献   

8.
冼夫人信仰在广东茂名地区及海南一带广为流行,她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位神明。本文旨在论述这种信仰的成因及其特点,认为它已从一般的祖先崇拜、宗族神灵扩展为村落、社区的偶像,从先贤升格为神明,糅合了民间鬼神、巫术信仰的内容。在新的时期里,经过党和政府的疏导,它已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范围,成为爱国爱乡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增进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粤西潭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整合和认同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的村庙与宗族的整合模式,并指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是民间信仰复兴的最根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庙会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它同时也是集宗教、娱乐、贸易、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群体性民间活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在岚县白龙山举行庙会活动,这些活动包含着人们浓厚的信仰和民俗意蕴,反映着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文化符号,祭孔活动则是对孔子和儒家文化表达崇敬之心的方式。祭孔活动对于现代社会具有教化民众、文化复兴以及培植信仰三个方面的作用。它能够培养现代人对孔子和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并且让人们认识到祭孔活动和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有不可替代性复兴祭孔活动让现代中国人重新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体会儒家祭祀仪式的神圣与庄严;让儒家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受到现代中国人理解和认可;并作为民族信仰根植在现代中国人心中。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一张权力的“文化网络”,它由民间精英、社会规约、民间仪式、民间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组成,在历史上这些因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规范着苗族的礼俗秩序. 当前,面对国家现代化和乡村法治建设的推进,湘西苗族的“文化网络”进行了相应调适,仍然发挥着维护乡村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统帝国时代,山东费县闵子祠内的闵子骞被作为祖先神明和地域社会神明而加以崇拜。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闵子祠及相关的民间祖先信仰一度被中断。21世纪之初,闵子祠及祖先祭祀得以恢复,与此同时,却被地方政府试图向旅游市场牵引。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的社会机制。同时,就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市场开发中的"旅游产品"概念、城镇化、以及人类学家介入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4.
杜靖 《民族论坛》2013,(9X):5-19
传统帝国时代,山东费县闵子祠内的闵子骞被作为祖先神明和地域社会神明而加以崇拜。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闵子祠及相关的民间祖先信仰一度被中断。21世纪之初,闵子祠及祖先祭祀得以恢复,与此同时,却被地方政府试图向旅游市场牵引。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的社会机制。同时,就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市场开发中的"旅游产品"概念、城镇化、以及人类学家介入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5.
庙会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它同时也是集宗教、娱乐、贸易、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群体性民间活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在岚县白龙山举行庙会活动,这些活动包含着人们浓厚的信仰和民俗意蕴,反映着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流传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九天圣母传说。这些传说以民间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地方保护神的形象,表达出民众的乡土情感、国家话语、价值追求。为我们生动展示了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的双向建构过程,同时也表达出了民众借助传说"再造传统"的过程,是"民俗是一种过程"这一理论的一个有效个案。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信仰民俗是其中最瑰丽神奇的部分.本文从民间信仰和社会信仰两方面阐述其中的信仰民俗描写,并通过总结与分析,认为其中对信仰民俗的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是民俗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身体的行动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符号成为社会文化构建的基础单元。在乡村社会祭祀中的身体行为与仪式、行为方式、行为意义以及规范对非制度形式的社会制度形成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因此,解读民间祭祀中意蕴,对于把握乡间社会的组织与秩序、推行适宜治理方略有着关键意义与作用。本文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结构论、场域理论对壮族“蚂祭”的结构及其中的身体行为进行阐释,以揭示仪式文本中与众不同的身体践行活动与社会建构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愿仪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事象之一,也是土家语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还愿仪式的神系、法具系统体现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特征;仪式语言的变化不仅是社区语言生活的变迁所致,还是土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重要表现.随着土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还愿仪式的功能已经淡化,人们更关注仪式中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